日前,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彭清华在广西日报传媒集团考察调研时直言,改进新闻报道从他自己做起:“自治区主要领导参加的活动,不一定非要上头版,根据内容,有的可以上二版,有的也可以上五版、六版;也不一定非要发多少条、多少字。内容特别重要的适当报多一点,不那么重要的少报一点,甚至不用报道。”(《广西日报》,6月5日)
据报道,彭清华的一番即席谈话,让现场不少人既觉得“有些意外”,更感到“非常振奋”。
应该说,一些重要会议和领导人重大活动,事关国计民生,媒体对此报道宣传,责无旁贷。然毋庸讳言,一个时期以来,一些媒体对一般性官方会议、领导活动的报道日益增多,大部分新闻版面和时段被这种“常青”新闻占用。尤其是报纸,有些报道动辄两三千字,甚至搞“文件搬家”,洋洋洒洒上万字,一张新闻纸几乎可以等同于政府部门的政务简报,对基层群众活动的报道却很少,或淹没在那些“长篇巨制”中,如此,势必缺乏亲和力,群众恐怕会拒之于千里之外。
更大的问题是,“要闻版”成了“要人版”,“要闻时间”成了“要人时间”,容易误导个别领导干部为上版面、上镜头而大做表面文章,为出新闻而摆“花架子”,上演一场场地地道道的“新闻秀”。
早有专家指出,新闻媒体是公共资源,头版是其“门面”,是受众阅读的起点和第一印象。如同企业生产消费品一样,新闻媒体(包括党报)进行新闻生产也不应完全围绕党委政府机关、领导干部转,而要充分考虑受众的消费主体意识。也就是说,新闻生产不能一味脱离消费而随意进行,不顾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进行的新闻生产,必然导致生产和消费脱节。其结果,要么是生产的东西无法满足大多数人的消费需求;要么是生产过剩而导致浪费。
领导干部不上头版,或不一定非要上头版,把更多的版面和镜头留给基层留给群众,反映他们的真实生活和真实心声,无疑更加凸显了媒体的公共属性和责任。读者更关心地方领导如何履行职责,有哪些谋求发展的具体思路,而不是今天到哪儿去了,明天又要做什么。只有把民众最关心的鲜活新闻放到头版头条,报纸才能真正为百姓所接受。
据报道,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担任重庆市委书记时,曾专门作出“领导同志的活动除有特殊要求外,一律放到二版以后”的批示,“要腾出大量头条的版面和时段用于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报道”,要“让读者习惯到二版找汪洋”。今年1月,海南省也规定,省领导活动报道一般不上头版头条。笔者希望,这种做法逐步在全国形成燎原之势。○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