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联系电话
论文范文 当前位置: > 写作指南 > 论文范文 >

中国制造业产品出口附加值分析

时间:2016-03-07 10:41来源:www.hexinqk.com 作者:王晶 戚建梅 点击:
【论文摘要】采用附加值统计方法,利用WTO-OECD最新公布的TiVA数据库数据,对中国制造业出口的附加值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制造业所有九个部门出口的国内附加值率在19902009年都出现了下降。从附加值内部构成结构来看,制造业九个行业中所有产业的出口附加值

  【论文摘要】采用附加值统计方法,利用WTO-OECD最新公布的TiVA数据库数据,对中国制造业出口的附加值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制造业所有九个部门出口的国内附加值率在1990—2009年都出现了下降。从附加值内部构成结构来看,制造业九个行业中所有产业的出口附加值都是间接附加值占主导地位,比重都超过了60%。中国制造业的出口附加值一直占中国全部出口附加值的55%左右,说明制造业是中国出口附加值的最主要来源,这也反映出中国制造业开放程度是所有产业中最高的。主要贸易伙伴的附加值在中国制造业出口中所占的地位是不断提高的,日本、韩国和美国创造的附加值在中国制造业出口中所占的比重最高,并呈现出逐渐增加的态势。

  【论文关键词】附加值贸易(TiVA);制造业;出口

  Abstract:The statistical method of value added and the data from the WTO-OECD new TiVA database had been used to analyze the value added in China's manufacturing expor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value added ratio to gross export for all 9 manufacturing sectors had been declined in 1990-2009. From the prospect of the internal structures of the value-added, in all 9 manufacturing sectors indirect value added was dominant, and the proportion was more than 60%. The value added from manufacturing industry had accounted for about 55% of total value added of China's total value added trade. This indicated that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the main source of value added for the export of China, and this also reflected that the opening degree of manufacturing sectors is the highest of all industries in China. The share of the foreign value added in China's export had increased during the period from 1995 to 2009. Japan, South Korea and America enjoyed the largest value added resource countries among all the trading partners, and the value added share had been increasing.

  Key words: Trade in value adde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Export

  一、前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中国越来越深地融入到全球分割生产的各个环节中。中国制造业一方面进口其他国家提供的中间产品,进行组装加工,另一方面又将这些经加工、装配后的产品出口以满足世界其他市场的需求,中国制造业已经成为全球价值链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中国利用自己廉价的劳动力和资源优势,参与到全球分割生产中,对外贸易快速增长,贸易规模屡创新高。根据商务部统计,2013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货物贸易出口国,按照传统的贸易统计方法,中国进出口总额已经达到4.16万亿美元,其中出口2.21万亿美元,贸易顺差为2597.5亿美元。大量贸易顺差使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不断,严重影响了中国与主要贸易国经贸关系的正常发展。在这么大规模出口的背后,中国究竟获得了多少贸易利益?是不是出口贸易中的附加值都是中国创造的?在以商品总值为统计标准的情况下,中国制造业产品出口时将整个产品的出厂价计入中国的出口总值中,也就是说按照所有的附加值都是中国创造的标准来进行统计。如果中国进口中存在中间产品,或者存在中间产品出口又进口生产最终产品,这就会导致重复计算,并且难以准确计量中国参与全球贸易的真实情况。为了克服传统贸易统计方法的缺点,一些学者开始采用附加值贸易核算方法,该方法比较科学地测算了全球贸易中各国真实的增加值在国际市场中的流动过程(陈雯等,2014)[1],找到国际分割生产条件下,各个国家参与贸易所获得的利益。

  许多学者在附加值贸易的核算问题上进行了研究。Koopmanetal(2012)提出了计算国际贸易中本地附加值的公式,将全部出口分成了五个部分,避免了重复计算的问题[2]。Johnsonetal(2012)提出附加值与总出口的比重指标来分析各个主要国家的生产份额和增加值,研究表明制造业的附加值出口比重与服务业相比较低[3]。近几年,中国学者也开始关注中国产品出口中的附加值问题。王岚(2013)利用附加值贸易的统计方法对中美之间的贸易差额高估的程度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995—2009年中美贸易顺差的高估程度达到90%[4]。罗长远等(2014)对中国附加值贸易的发展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中国出口本地附加值比重低主要是产业内部本地附加值比重下降造成的。同时中国出口行业创造附加值的能力较低,是中国出口产品附加值比重低的一个重要原因[5]。这些研究都是从中国经济总体来进行分析,制造业是中国所有产业中采用中间产品最多的行业,对制造业出口附加值进行分析对掌握中国出口的竞争优势、了解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有重要的作用。

  二、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Johnsonetal(2012)的研究框架来分析我国制造业参与国际分割生产的情况。Johnsonetal假定世界共有S个生产部门,F种生产要素,N个国家,每个国家的一个部门都生产一种产品,因此共有SN种产品。每个国家每个部门的产出都是采用国内生产要素和国外的中间投入,国内产出可以用于满足国内和国外的最终需求,或者作为国内和国外生产的中间投入。对任何一种产品来说,可以定义i为产品的来源地,j为产品的目的地,s为产品的来源部门,t为产品的流向部门。因此产品的市场均衡条件为:

  (二)数据来源

  本研究中采用OECD/WTO联合在2013年1月发布的全球附加值贸易数据库(TiVA)中的数据进行研究,该数据库是基于经合组织的跨国投入产出表和双边贸易数据库整合开发出来的,共包括56个国家和地区,涉及18个产业部门,时间跨度从1995—2009年。

  三、中国制造业出口附加值分析

  (一)中国制造业产品出口的国内附加值率分析

  表1反映了中国整体和各类制造业产品出口的国内附加值率,从中看到中国整体出口的国内附加值率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1995年中国出口整体的国内附加值率为88.13%,这表明中国产品出口的国内附加值占到全部出口的88.13%。2000年降至81.89%,2005年降为历史最低点,只有63.61%,即中国出口的国内附加值只占63.61%,其余为国外获得的附加值。2008年和2009年出口的国内附加值率有微小的提高,到2009年为67.37%。这些年的变化反映出中国出口越来越深地融入到全球价值链分工中,越来越多的外国中间产品参与到中国出口产品的生产中,所以本国的附加值率出现下降,外国产品的附加值率增加。从制造业产品来看,各类制造产品的出口附加值率从1995—2009年都出现了下降。食品、饮料和烟草产业的出口国内附加值率是所有制造业中最高的,1995年出口附加值率为92.26%,而到2009年降至74.88%,这个产业出口的国内附加值率高的原因在于该产业对外开放的程度不高,因此增值主要来自国内。纺织服装、皮革和鞋产品的出口附加值比重也较高,1995年出口国内附加值率为86.45%,2009年高达79.29%。纺织、服装、皮革和鞋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一直是中国最具竞争力的产品,因此出口的国内附加值率一直保持比较高的比重。其他制造业和回收产品的出口附加值率也保持在70%以上。木材、纸、纸制品、印刷和出版业产品,基础金属和制造金属产品、机械设备和运输设备产品的出口附加值从1995年的80%以上,降低到2009年的65%左右;化学和非金属矿产品、电子和光学设备的出口附加值率出现了明显的下降,1995年该两类产品的国内附加值率分别高达87.08%和86.68%,而到2009年已经降低到59.06%和57.42%,可见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这两个部门出口采用国外的投入越来越多,所以国内附加值出现了急剧的下降。

  (二)制造业各个产业的出口附加值构成分析

  总出口中本国的附加值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直接国内产业增加值、间接国内的中间投入和再进口的国内附加值,分别表示在生产出口产品的过程中,行业自身创造的附加值、上游行业创造的附加值,以及该行业使用的进口产品中包含的本地附加值[5]。表2反映制造业各个产业出口附加值的构成情况。在制造业九个行业中,所有产业的出口附加值中都是间接附加值占主导地位,比重都超过了60%。从具体产业来看,总出口金额最高的是电子和光学设备,为4314.469亿美元,其中本国附加值为2477.53亿美元,外国附加值为1836.935亿美元,本国附加值中直接的国内产业附加值为778.766亿美元,间接国内中间产品投入为1599.455亿美元,再进口的国内增加值为99.313亿美元,其中间接附加值占全部附加值的64.56%。总出口额排在第二位的是纺织服装、皮革和鞋类产品,2009年总出口额为2029.896亿美元,其中本国的附加值为1609.548亿美元,外国的附加值为420.348亿美元,国内附加值中直接的国内产业的增加值为408.11亿美元,国内中间产品投入为1192.914美元,再进口的增加值为8.524亿美元,中间附加值占全部附加值的比重更是高达74.11%,为九个制造业产业中最高的。化学与非金属矿产品的总出口额排在第三位,总出口1306.167亿美元,本国附加值为771.365亿美元,外国附加值为534.803亿美元,本国附加值中直接的国内产业增加值为267.987亿美元,国内中间产品投入为496.853亿美元,再进口的国内附加值为6.525亿美元,间接附加值占全部国内附加值的64.41%。这充分说明在中国制造业出口能力最强的三个产业中,产业创造的增加值均主要来自于产业链中的上游企业,而出口产业本身创造的附加值是比较低的,尤其是一直以来在中国出口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纺织服装产品,纺织服装出口产业本身直接创造的增加值,只占全部出口增加值的25.36%。机械设备、基础金属和制造金属产品、木材、纸、纸制品、运输设备、食品饮料和烟草这几个产业的出口附加值中间接附加值的比重也都达到了65%以上,这也说明这几个产业65%以上的附加值都是由国内上游产业所创造的,出口产业自身创造附加值的能力非常低。

  (三)各个制造业产业在中国全部出口附加值中的比重分析

  表3是中国制造业各个产业的附加值在中国全部出口附加值中所占的份额。从中可以看到,中国制造业整体的附加值1995—2009年一直占中国出口全部附加值的55%左右,这说明制造业是中国出口附加值的最主要来源,这也反映出中国制造业开放程度是所有产业中最高的。但不同制造业部门附加值贸易比重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纺织服装、皮革和鞋的附加值在全部出口附加值中所占的比重1995年占13.56%,但一直呈现出下降的趋势,2000年为11.85%,到2005年在全部附加值中所占的比重已经降到6.13%,2008年和2009年附加值的比重有所提高,2009年增加至6.89%,这说明纺织服装、皮革和鞋这类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优势产品在中国全部附加值的比重出现了下降。与此相反的是电子和光学设备产品,这类产品附加值在中国全部产品附加值的比重出现了明显的提高,1995年这类产品占全部产品中的比重只有7.74%,而在2000年以后在全部附加值的比重出现了快速的提高,2009年已经达到了15.14%,这说明中国全部出口附加值的15.14%是由电子和光学设备带来的。木材、纸、纸制品、印刷和出版产品,基础金属和制造金属产品,机械设备,运输设备这几类制造业产品的附加值在全部附加值中所占的比重在1995—2009年虽然略有提升,但是总体变化不大。食品、饮料和烟草,化学和非金属矿产品,其他制造产品和回收产品附加值所占的比重在1995—2009年出现了下降,但整体变化不大。从制造业的附加值在全部产品中附加值所占的比重发现,1995—2009年中国制造业产品的附加值的重要地位发生了变化,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附加值比重出现了下降,而新兴的制造业产业附加值的比重得到了增加,这说明中国制造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四)主要贸易伙伴附加值在中国制造业产品出口附加值中所占的份额分析

  表4反映了主要贸易伙伴的附加值在中国制造业出口附加值中所占的地位。从整体来看,1995—2009年国外附加值在中国制造业整体出口中的地位是不断提高的,同时参与到中国制造业产品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国家和地区也越来越多。1995年制造业国外附加值只占中国出口全部附加值的5.92%,随后呈现出不断增加的态势,2000年为10.13%,2005年更是达到了18.30%的顶峰,随后出现了下降,2008年为14.70%,2009年为14.52%,这说明中国制造业出口中来自其他国家创造的附加值占中国全部出口的15%左右。从单个国家来看,日本、韩国和美国是在中国制造业出口中附加值所占份额最高的三个国家,并呈现出逐渐增加的态势。1995年日本的附加值只占1.47%,2005年达到了3.55%;随后有所下降,2009年2.62%,与1995年相比几乎增加了一倍。韩国附加值的比重1995年只有0.76%,到2005年已经增加至2.48%,2009年虽然下降到1.89%,仍是1995年的两倍多。美国附加值所占比重也从1995年的0.71%增加至2009年的1.83%,几乎增加了一倍。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马来西亚、俄罗斯、泰国,这几个国家附加值比重在1995—2009年也是不断提高的,2009年附加值比重都超过了0.5%。从地区来看,东亚国家附加值比重在中国制造业出口中的比重相对来说较高,欧洲国家除了德国以外其他国家在中国附加值贸易中的比重都是较低的。可见,中国制造业产品出口中包含着较多的日本、韩国和美国的附加值,中国与这几个国家的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联系非常密切。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本文对中国制造业出口附加值的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出口的国内附加值率在1995—2009年出现了下降,从分类具体产品来看,各类制造产品的国内附加值率在1995—2009年都出现了下降。中国制造业整体的附加值占全部出口附加值中的比重1995—2009年一直为55%左右,这说明制造业是中国出口附加值的最主要来源,这也反映出中国制造业开放程度是所有产业中最高的。但不同的制造业部门的附加值比重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纺织服装、皮革和鞋的附加值所占的比重1995年占13.56%,但一直呈现出下降的趋势,2000年为11.85%,到2005年在全部附加值中所占的比重已经降到6.13%。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附件值比重出现了下降,而新兴的制造业产业附加值的比重得到了增加,这说明我国制造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从单个国家来看,日本、韩国和美国创造的附加值在中国制造业出口中所占的比重最高,并呈现出逐渐增加的态势。总之,中国制造业出口的国内附加值率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而且多数附加值是由上游企业提供的,同时高新技术产业创造的附加值在中国全部附加值的比重得到了提升,因此要鼓励国内企业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鼓励研发和技术创新,树立企业以创新为主体的长期发展战略,继续通过新兴高科技企业提高中国出口中的本国附加值。

  【参考文献】

  [1]陈雯,李强.全球价值链分工下我国出口规模的透视分析——基于增加值贸易核算方法.财贸经济[J],2014,(7):107-115.

  [2]KoopmanR,WangZ,WeiSJ.TracingValue-AddedandDoubleCountinginGrossExports[J].TheAmericanEconomicReview,2014,104(2):459-494.

  [4]王岚.全球价值链背景下的新型国际贸易统计体系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国际经贸探索,2013,29(11):53-64.

  [5]罗长远,张军.附加值贸易:基于中国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14,(6):4-17.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论文投稿1002080872 论文投稿1003158336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论文  
热点论文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1503-3935
微信号咨询:
18915033935
网站简介 核刊总览 普刊专栏 期刊验证 学术答疑 服务流程 写作指南 支付方式 信用说明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提供投稿辅导 论文投稿 投稿辅导 核心期刊检索 核心投稿辅导等服务,本站刊载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10031583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