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例子在教材中比比皆是,但遗憾的是很多教师只把它们当成了一般的习题。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附录2中的例22“让学生记录自己在一个星期内每天上学途中所需要的时间,并从这些数据中发现有用的信息”,体现了数据的随机性和规律性;例42的“按照确定的比例和方位,绘制校园的平面图,包括围墙、主要建筑、主要活动场所、道路等”,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方向与位置”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像这样的活动其实有很多,它们与课程内容、学校以及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当教材没有单列“综合与实践”这一领域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可根据实际需要和学生特点,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有选择地进行渗透,引导学生开展相关数学活动。
三、在课外活动中延伸
“综合与实践”学习活动的题材可以“长作业”的形式出现,将课堂内的数学活动延伸到课堂外,让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查阅资料、独立思考、实践检验、合作交流、推理论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也就是说,“综合与实践”活动可以通过课堂活动的形式去开展,也可以通过作业的形式,要求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完成,这段时间可以延续几周或几个月(“长作业”是“综合与实践”在课外的延伸)。这些关于“综合与实践”的描述清楚地告诉我们,“综合与实践”活动的教学,有一部分内容需要教师拓宽活动的空间,让学生在课外完成。
如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有这样一道题:在校园里找出一块合适的草坪或花圃,先估计它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再测量计算面积所需要的数据,算出结果。
这道题的教学,仅依赖课堂的空间显然是不够的,教师可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开展实践活动,由他们自己选择草坪或花圃,采集相关数据,然后在课堂中展示自己的活动成果。
其他版本的教材中都安排有“数字与信息”和“一亿有多大”的教学内容,教师也可以对此作适当调整,进行课外延伸,必能收获更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1】“数字与信息”教学结构的重建
“数字与信息”是一节综合类型的研究课,教学内容丰富,活动形式多样,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学时,我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打破教材安排一个课时上完的常规,建立了“课+活动+课”的教学结构:第一个环节是上课,让学生了解“数字与信息”;第二个环节是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调查并记录相关信息;第三个环节是上课,由学生汇报和交流调查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
【案例2】“一亿有多大”教学方案的调整
“一亿有多大”的教学内容基本都安排有“数一数”“量一量”“称一称”等数学实践活动。这些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上虽不相同,但应用的数学方法是一样的——都是“以少推多”的策略。而且,它们的操作策略也是相同的。因此这些活动在处理上采取“平铺”的方式并不恰当,教师应做一些调整,开展课内外结合的数学实践活动。具体安排是:教师在课前结合教学内容,先引导学生确定“一亿有多大”的研究专题,让他们选择教材中的一项内容进行研究;然后由学生制订出研究的计划,开展实践活动;最后让学生在课堂上汇报交流各自的活动方案、过程和结论。这时,教师应适当引导,帮助学生归纳出数学思想。
就“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教学而言,通过教材安排是完成“综合与实践”教学的主要途径;在平时的数学课堂中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综合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是一般途径;通过拓宽活动空间,在课外完成是辅助途径。这三者构成了“综合与实践”领域教学的基本途径。一般情况下,由于这三条途径所承载的活动的结构化程度高、关联度大,使得它们时常被交叉运用。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