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教育培训本质上是要求提升教育从业人员的“教育技能”。在经济发展的要素分析中,研发的对象是指“技术”要素(泛指生产技术与知识、技术与知识可以互换使用),技术进步或者知识进步决定经济增长。与此相应,在教育发展的要素分析中,教育研究的对象是课程、教育技术、教育技能、学生身心条件等要素,因为这些要素直接决定具体的教育生产过程。笔者则把研发的对象扩展为对所有教育发展要素(包括资本、劳动、结构与制度)、所有教育发展方式(包括教育研究改进)的研究,为要素优化、流动、组合,为教育发展方式的整体转变,提供全面、系统的智力支持。 转变教育管理方式与“制度”要素直接对应,其本质就是教育制度的改革。这些制度是关于其他所有七个发展要素的增量变化、质量优化、流动走向、组合方式的规则,通过激励与约束机制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提高要素收益率。 调整教育结构为要素流动提供宏观框架,而转变教育管理方式则为要素优化与流动提供了规则。要素流动与组合的走向是,要求资本和人力(“劳动”与“技能”两个要素的复合体)向急需发展的教育类型流动,向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和学校流动,向教学活动和学生培养过程汇集,向教育研究与教育培训倾斜,充分体现了优化结构、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新要求。 三、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具体要求 教育发展方式转变包括五项内容,下面分述其具体要求。 (1)调整教育结构 教育结构直接关涉教育系统产出的人才结构,我国教育结构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职业教育发展不充分,教育体系结构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不匹配。相应的战略性调整是: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结构比例上,加大职业教育和专业性教育的比重,增加专业硕士与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总量;在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的结构比例上,加大非正规教育即继续教育的比重,尤其是农民工转移培训与职业培训的比重,并且提高职业培训的层级,以解决“技工荒”问题;在职业教育内部,进一步优化专业设置,加大技能型人才培养比重。 例如,尽管经过2005年和2006年的中职大扩招,我国高中教育阶段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比例趋于合理,但中等职业教育内部结构依然不合理。在2009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专业结构中,生产工人、农业生产者和第一线服务人员岗位的专业招生数为430万人,仅相当于招生总人数的49%,专业技术及管理类专业招生440万人,占招生总数的51%,由于第二类专业中大约有15%会作为第一线生产和服务人员培养,因此,从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总规模看,蓝领职业岗位大约只占57%,白领岗位占43%,与高等院校毕业生培养方向相近,容易造成供大于求。在2009年计算机及信息技术专业招生中,大学本科招生28万人、专科23万人、中职112万人,财务会计专业本科招生16万人、专科28万人、中职38万人,中职与大学本专科重复设置,在未来劳动力市场上很容易导致供远大于求的情况。 在区域层面,也存在教育结构与当地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匹配问题。例如,2011年国家基于城市化战略格局、农业战略格局、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思考,把我国国土划分为三个主体功能区: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笔者认为,职业教育的类型与专业设置应该与不同的功能区定位相适应,这就需要既对教育进行体系结构调整,也要进行布局结构调整。 职业教育(包括正规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是我国整个教育体系结构调整的主要拉动板块,是教育的一个增长极,它的长足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2)转变学生培养模式 转变学生培养模式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其要点有三。 第一,优化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深化各级各类教育的课程改革,提高课程与培养目标的契合度,提高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匹配度,进一步解决课程知识繁难偏旧、空疏无用的问题。 第二,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当前,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相对单一、陈旧,教师“满堂灌”、“一刀切”现象严重,学生“死读书”、“读死书”现象严重,学生学习往往是被动学习,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以及探究能力的提升,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效益低,严重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主动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因此,需要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让学生学会发现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 第三,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以现代信息技术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以信息化促进课堂教学的现代化,打破空间限制,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有利条件,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 转变学生培养模式还涉及教育从业人员素质、学生评价制度改革等议题,本文将之纳人其他方式的转变中去讨论。 (三)加强教育培训 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我国一直重视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培训,且成效显著,但教育培训依然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具体要求如下。 第一,扩大培训覆盖面,做到全员参与。长期以来,我国普通中小学的教育培训出现了“两头热,中间冷”现象,即重视校长和教师的培训,忽视副校长和中层干部的培训;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中,校级管理人员受训机会多,中层管理人员接受管理培训、高校教师接受教学教研培训的机会少。 第二,加强培训机构建设,完善培训体系。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受高等学校合并政策的影响,省级和地市级教育培训机构受到冲击,从1996年到2005年,我国独立设置的以教师培训和校长培训为“天职”的教育学院大幅度减少,省、地(市)教育学院数由1996年的240所减少为2005年的80所,而县(市、区)教师进修学校数量也在缩减,由1996年的2088所缩减为2003年的1703所,有些县已经取消了教师进修学校,教育培训只能依托临时性的机构去实施。数量减少还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质量问题更值得担忧。独立设置的教育学院并人普通高校后,属于成人教育性质的教育培训不受重视,更受重视的是学位和学历教育等正规教育形式。另外,教师培训和校长培训走向开放也带来了质量问题,普通师范院校、其他高等院校、综合大学也参与了校长培训工作,过去那种相对独立、基本封闭的培养培训模式已经被打破。但从短期看,由于这些机构原先缺乏培训经验,加上有些机构只是把校长培训作为创收的工具,培训质量有所下降。同时,还带来了培训格局和培训市场的混乱,急需政府进行有效监管。 第三,改革培训模式,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根据实际工作需要,以问题为中心设计培训课程,为教育从业人员提供最有价值的知识。根据成人学习特点,选择有效的培训方法,采用案例教学、参与式教学、小组研讨、挂职锻炼、实地调研、实践反思、论文写作等多种方式。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在此方面可以向中小学学习很多经验。 第四,增加资本投人和人力投人。资本和劳动投人不足是长期以来制约教育培训的基本问题。《教育规划纲要》要求,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将教师培训经费列人政府预算。实际上,只有重视校长培训的少数经济发达地区能够较好地贯彻此项要求。 (四)加强教育研究 尽管近10年来我国教育研究的质量和水平有很大提升,但总体质量偏低,研究方法落后,实证研究偏少,研究方法中思辨性质的研究方法仍居主导地位,科学、有效实证研究缺乏,远远不能满足教育决策、教育实践的需求。这种现象亟待改变。加强教育研究的具体策略如下。 第一,在国家层面上制定教育研究的战略规划,对我国教育研究的现状、教育知识的存量和质量、国家发展和教育实践对于教育知识的需求等进行宏观战略分析,确定教育研究的战略目标与\战略重点。当前的重点是,加强教育宏观政策和发展战略研究,研究和回答教育改革发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提高教育决策科学化水平。 第二,增加资本投人,进一步提高教育研究经费在政府教育支出中的比例,同时进一步加大科研课题资助力度。与自然科学研究项目相比,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的教育科研课题的单项资助力度相对较小,难以支撑以数据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成为制约教育研究质量的重要变量。要借鉴境外的一些做法,多渠道获取教育科研经费,鼓励一些基金会和社会组织资助教育研究。 第三,通过教育知识的移植、创新和转化,尽快增加教育知识存量,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的教育知识差距。教育知识存量大小影响教育实践质量,也影响下一步教育知识的生产。我国优质的教育知识存量偏小,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快速增加存量,既加强国外教育知识的系统引介,又鼓励吸收国内外知识之上的教育知识创新;同时,还要注意知识的转化,即把国内外的学术性知识迅速转化为对于教育实践和教育决策有用、好用的实践性知识,提高知识的使用效率,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第四,大力改进研究方法。通过建立健全学术规范,对教育研究人员进行研究方法培训,改进对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的论文指导,建立严格的学术刊物同行匿名评审制度,以及完善教育科研评价制度等措施,大幅度改进教育研究方法,注重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的结合,提高研究的科学性,提高与国际教育学术界的交流对话能力,提高研究质量,提高教育研究对于我国教育发展的引领能力和服务能力。 (五)转变教育管理方式 转变教育管理方式的关键是转变政府职能,解决政府在教育管理上存在的缺位、错位和越位问题,目的是为教育发展方式的其他几个方面的转变提供规则体系和奠定制度基础,重点是确定各相关教育主体的评价标准并建立健全相应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第一,加强政府在国家层面、区域层面的教育统筹规划职能。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和区域布局,重点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提高教育体系结构的整体效能及其与经济结构的匹配度。统筹城乡教育、区域教育的协调发展、均衡发展,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缩小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切实解决针对某些教育问题如职业教育问题、农民工培训问题上的多头管理问题。 第二,围绕学生培养模式改革与教育质量提高,制定各类教育标准,健全政府管理教育的各种制度。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和区域标准,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明确并完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标准与课程标准,健全学生发展评价标准,改革考试招生制度,建立教师、学校管理人员和教育行政人员的专业发展标准与绩效评价标准,健全学校与区域教育发展的督导评估标准和制度,建立区域教育发展监测标准与制度,通过标准和制度建设推进教育改革的深化. 第三,优化教育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资本的产出效率。教育经费重点投向需要加强的教育板块如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投向教育欠发达区域、薄弱学校和弱势群体,投向教育培训和教育研究。尤其是应该大幅度加强对于教育培训和教育研究的经费投人,重视教育培训与教育研究在教育发展方式转变中的基础性地位与先导性作用,这是提高资本回报率的关键举措,也是提高单一要素质量、优化不同要素组合方式的关键举措。 第四,建立健全针对各级政府的政绩考核问责制度,强化对于政府的激励与约束。如果说前三个要点讲的是“政府怎么管”,第四个要点则是讲“怎样管政府”。考核问责制度对问责对象的行为具有良好的导向、监督和矫正功能,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政府是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主导者,建立健全考核问责制度的根本目的在于引导、监督、激励政府转变教育发展方式,推进教育科学发展。考核问责的重点是:政府是否履行了统筹职能,是否通过教育标准建设和制度建设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是否把教育资源向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倾斜,是否重视教育培训和教育研究从而为教育发展提供人力支持和智力支持。健全的考核问责制度需要明确回答“问什么责”、“对谁问责”、“谁来问责”、“怎么问责”和“问责标准”等一系列问题。 调整教育结构、转变学生培养模式、加强教育培训、加强教育研究、转变教育管理方式是当前我国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五个主要方面,这五个方面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其间存在着复杂的互动关系、递进关系甚至因果关系,这些关系具体的存在方式和强度大小还有待于运用实证方法进一步详细分析。 参考文献: [1]胡瑞文.学术型人才比例过大,各类高校人才培养结构亟须调整一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最新进展与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人民政协报,2011-2-23. [2]褚宏启.教育制度改革与城乡教育一体化[J].教育研究,2010,. [3]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6. [4]史晋川.论经济发展方式及其转变[J].浙江社会科学,2010, [5]胡瑞文.我国人才供求形势变化与职业教育结构调整[R].北京:北京大学,2011-3-16. [6]焦炜.论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学习方式的转变[J].图书与情报,2007(6);陈金才.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探究[J].现代教育,2007 [7]褚宏启,吕蕾.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建设与培训制度改革[J].中国教育学刊,2009 [8]曾天山.教育科研的视野与方向[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刘尧.中国教育科学研究的反思与改造述评[J].当代教育科学,2004 [9]褚宏启.地方政府教育政绩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与教育问责制度的构建[J].教育发展研究,2011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