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联系电话
论文范文 当前位置: > 写作指南 > 论文范文 >

中国农业信息化技术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2)

时间:2015-12-05 14:57来源:www.hexinqk.com 作者:陈威,郭书普 点击:
中国至今仍未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适合于农业上应用的3S技术服务体系,精细农业的关键技术仍依赖从国外引进,不但受制于人,而且成本高,针对性也较差。智能装备研发和创新的技术储备严重缺乏,水平低、适用品

  中国至今仍未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适合于农业上应用的3S技术服务体系,精细农业的关键技术仍依赖从国外引进,不但受制于人,而且成本高,针对性也较差。智能装备研发和创新的技术储备严重缺乏,水平低、适用品种少、而且可靠性差,没有统一的行业质量标准,产品市场定位和针对性不明确,远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且严重滞后于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2.3农业机器人技术研究及推广存在的问题

  研究方向选择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农业机器人研究还处于一种自发性的无序状态,研究方向随意,目的性不明确。各科研机构主要考虑跟踪国际热点方向和发挥自身科研优势,而对真正需求重视不足,从而使农业机器人的研究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与实际情况脱节,导致了研究方向与市场发展趋势不符,进一步增加了推进农业机器人产业化进程的难度。

  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种植业。这与中国是种植业大国的实际国情是吻合的。但是,中国同时也是畜牧业大国,拥有着巨大的畜牧业市场需求,而且畜牧业的经济效益一般来说要高于传统种植业。目前国际农业机器人产业化程度最高的领域,正是畜牧业领域。农业机器人的研究方向过于集中,不利于农业机器人的产业化,没有良好的产业化前景。

  国内领先的机器人研究机构很少涉足农业领域。开展农业机器人研究的主力是各个农业大学和农业科研院所。以农业领域的科研机构作为农业机器人研发的主力,有利于选择合适的研究切入点,也有利于从农业角度出发、提出合理的机器人工作参数指标,但是没有专业的机器人研究机构的参与,不利于机器人技术与农业生产的充分结合。

  2.4农业机器人技术的产业化的问题

  农业机器人相关专利稀少,产业化基础不牢固。国内开展农业机器人的研究比欧美日韩等国起步较晚,研究成果取得的较少。没有足够的自主知识产权作为支撑,农业机器人产业化产生对国外的技术依赖,无法在产业化过程中掌握抢先进入相关市场的主动权。

  受到国际巨头的挤压。在农业机器人这个新兴的产业领域,欧美的跨国公司也已经将触角伸向了中国市场。作为农业机器人产业化水平最高的领域,挤奶机器人系统已经出现了性能良好的产品并且占有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以利拉伐为代表的欧美挤奶机器人系统巨头也开始进入中国市场。中国在刚刚出现农业机器人产业化预兆的时候,就开始受到国际巨头的蚕食,大力推进中国农业机器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刻不容缓。

  2.5农业物联网技术与装备及其应用存在的问题技术标准问题:在智能农业领域,围绕低成本、低能耗、可通、可达、可信等目标,研究农业物联网统一的技术规范,主要包括自组织网络技术规范、有线/无线统一服务网络(USN)接入规范、感知节点部署规范、传感器节点的地址标识方法,数据融合技术规范、网络嵌入式系统构建规范、物联网应用规范、物联网跨层数据访问与交换技术规范等。

  安全问题:物联网目前的传感技术是有可能被任何人进行感知的。那么如何做到在感知、传输、应用过程中,有价值的信息只为我所用,却不被别人所用,尤其不被竞争对手所用,这就需要在安全上下功夫,形成一套强大的安全体系。

  传感器的产业化问题:中国的高端半导体芯片产业受制于人,光刻技术尚不能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中国光电产业与发达国家也有一定差距,如在光学敏感材料制备方面,中国尚未形成面阵红外探测器生产线。这些限制了中国农业物联网传感器产业的发展。

  应用推广问题:中国农业人均占地少,农村人口文化素质不高,如何让农民和农业企业看清楚物联网的意义、物联网有可能带来的商业价值,是中国面临的重要问题。

  2.6农业信息服务及发展存在的问题

  农业遥感业务化系统的实用性还需提高。国内农情遥感监测业务化系统的实用性,还需在预报精度、稳定性和缩短预报周期上大下功夫。目前中国农业遥感多数利用美国、欧盟等国外卫星数据,不利于建立中国完全自主的农业遥感业务化运行系统。特别是在农作物遥感监测业务系统中,如何缩短业务预报周期,需要我们拥有国产实时卫星接收数据和处理系统。同时,在提高遥感预报精度和稳定性上,还需要结合地学和农学知识,有效协同星地空多源信息,引入作物生长模型、农田小气候模型等。

  软件业普遍缺乏现代软件工程开发和市场拓展能力。中国软件产业应用领域中农业远远落后于金融、电信、交通、电力、医疗等行业。其原因一是跟农业行业的实际需求滞后有关;二是从事农业软件研发的相关科研单位、公司绝大多数规模小,缺乏现代软件工程开发的实力和基础,软件工程质量差,基本无后续软件服务。

  产业服务对象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农村信息服务队伍缺乏。这是制约中国农业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8亿多农民平均受教育程度不足7年,在4.9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3%,初中占49%,小学及以下占38%。2007年,全国种植业、畜牧兽医、水产、农机化、经营管理五个系统,共有基层农技推广机构12.6万个,实有农技人员85.05万人,拥有本科学历的只占4%,绝大多数的乡村信息服务站实际上是和农业技术推广站重合,技术员同时充当信息员角色,由于其本身计算机应用水平偏低,很难将信息技术在农村进行普及推广应用。

  3、解决问题的建议

  1)加快农业信息技术创新

  建议进一步加大力度支持农业信息化学科体系建设,制定农业农村信息化科研计划,立足于自主可控原则,加强农业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精准作业装备、机器人、决策模型等核心技术研发,加快农业适用信息技术、产品和装备研发及示范推广,加强农业科技创新队伍培养;支持鼓励科研院所及涉农企业加快研发功能简单、操作容易、价格低廉的、稳定性高、维护方便的农业信息技术产品设备和产品;要积极支持农业信息技术在科研过程的应用,实现农业科研手段和方法的智能化。

  2)成立重大工程专项

  建议各级财政每年安排一定规模资金,成立重大工程专项,作为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引导资金,重点用于示范性项目建设,选择信息化水平较好、专业化水平高、产业特色突出的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科技园区、国有农场、基层供销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开展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示范应用,以点带面促进中国农业农村信息化跨越式发展。

  3)实施农业信息补贴

  目前中国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阶段,“农机、良种、家电”等补贴政策的实施对刺激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效果显著,开展农业信息补贴必将大大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议国家开展农业信息补贴试点,率先在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实施信息补贴。

  4)加快完善农业信息化标准和评价体系

  农业信息化标准是农业信息化建设有序发展的根本保障,也是整合农业信息资源的基础,要加快研究制定农业信息化建设相关标准体系,建立健全相关工作制度,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规范化和制度化。农业信息化测评工作是全国及地方开展农业信息工作的风向标,是检查、检验和推进农业信息化工作进展的重要手段,要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测评工作,建立和完善测评标准、办法和工作体系,引领农业信息化健康、快速、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郭作玉.农业信息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J].天津农林科技,

  [2]李道亮.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报告(2008)[J].中国信息界,

  [3]梅方权.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对策分析[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4]沈瑛.国外农业信息化发展趋势[J].世界农业,

  [5]许世卫.农业信息科技进展与前沿[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6]赵春江,薛绪掌.数字农业研究与进展[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7]胡泽林.基于物联网的自适应精准农业远程监控与智能决策关键技术及其原型系统研究[D].北京:中国科学院,2012.202农业工程学报2013年

  [8]高峰,俞立,张文安,等.基于作物水分胁迫声发射技术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精量灌溉系统的初步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

  [9]余贶琭.基于吸收光谱法的光纤气体传感器及传感网络[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论文投稿1002080872 论文投稿1003158336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论文  
热点论文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1503-3935
微信号咨询:
18915033935
网站简介 核刊总览 普刊专栏 期刊验证 学术答疑 服务流程 写作指南 支付方式 信用说明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提供投稿辅导 论文投稿 投稿辅导 核心期刊检索 核心投稿辅导等服务,本站刊载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10031583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