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从Kaya恒等式出发,选取产值能耗强度、能耗碳排放强度和产值碳排放??强度等三个基础指标,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和距离协调度模型,构建了发展度指数、??协调度指数和协调发展度指数等三个成熟度测度指数,并基于中国30个省份和38个工??业行业2003—2012年数据,从整体和分省份及分行业两个层面对中国工业碳减排成熟度??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虽然自2003年起中国工业再度出现重型化倾向,但在政府的??一系列政策推动下,中国工业碳减排整体发展度指数、协调度指数和协调发展度指数均呈??持续增长趋势。其中,东部区域的相对成熟度指数均值明显高于东北部、中部和西部区域;??制造业的相对成熟度指数均值明显高于采矿业和公用事业。研究还发现,区域格局和工业??结构均对中国工业碳减排整体成熟度产生了显著影响;部分省份和行业的碳减排成熟度??还存在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协调水平阶段显著不一致的现象。根据评估结果,各地方政府和??各工业部门均需制定合理的低碳政策和构建相互间协调机制来持续推进中国工业碳减排??成熟度的提升。?? [关键词]工业碳减排;成熟度指数;灰色关联度分析;距离协调度模型?? 一、问题提出?? 持续推进碳减排已成为一项事关国家发展的长远战略。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一项重要义务,中国于2009年丹麦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前夕??首次对外公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量化目标: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中国再次明确到201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10年降低17%的约束性目标。为实现这些目标,国务院通过并印发了《“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等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目标分解到各个省份。工业作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GDP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也是中国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领域。为了全面提升单位碳排放,对工业领域整体和部分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提出明确的??下降目标?那么,当前中国工业碳减排的整体水平如何?各省份工业和各工业行业的碳减排相对发??展水平如何?是一致的还是存在明显差异的?各省份工业和各工业行业的碳减排相对协调水平如??何?是均衡的还是存在明显的非均衡性?区域格局和工业结构又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工业碳减??排的整体水平?这些问题的研究对把握中国工业碳减排情况和制定应对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近年来,对中国工业碳减排问题的实证研究不断涌现。这些研究对中国工业碳减排实现路径??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亦存在两方面局限:一方面,这些研究更多侧重于利用各类分解技术,对中国??工业碳排放驱动因素进行分析,少有对中国工业碳减排水平进行测度研究;另一方面,大部分研究都集中于各工业行业间碳排放的比较分析,缺乏对省份间工业碳减排的比较研究,对中国工业碳减??排的描述还不够完整。虽然也有部分研究涉及中国工业化进程测度和中国碳减排国际比较和未来潜力评估但也并未对中国工业碳减排水平进行深人分析。基于此,中国30个省份和38个工业行业2003—2012年数据为基础,从整体和分省份及分行业两个层??面对中国工业碳减排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与上述研究相比,本文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一是从Kaya恒等式出发,选取工业碳减排测度的基础指标,保证了与前述研究的可比性和政策目标的一致性;二是提出工业碳减排成熟度概念,并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和距离协调度模型,构建了发展度指数、协调度指数和协调发展度指数等三个成熟度测度指数;三是更为全面地估算了中国工业碳排放量,并对中国各省份和各行业工业碳减排成熟度以及中国工业碳减排整体成熟度进行了综合评价。? ?二、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1.指标选取?? 中国使用单位GDP碳排放作为测度碳减排的量化指标,将碳减排目标与经济增长直接关联,??表明碳减排问题既是能源总量和能源结构问题,也是经济增长问题,对这两个问题展开的研究主要??基于Kaya恒等式进行因素分解分析\Kaya恒等式是通过将碳排放分解为人口、人均GDP、能源消?耗强度和能耗碳排放强度等四个要素,以解释人类活动与碳排放关系的数学方程式。因其对碳排放??及其驱动因素之间内在逻辑关系进行了清晰的表达,从而得到广泛应用。可见,产值碳排放强度由产值能耗强度和能耗碳排放强度共同决定。以??产值碳排放强度作为基础指标可以反映工业碳减排的最终成效情况;以产值能耗强度和能耗碳排放强度作为基础指标可以反映工业碳减排的驱动因素情况。这三个基础指标数值与工业碳减排水??平呈反向关系,数值越小表示工业碳减排水平越高,反之,数值越大表示工业碳减排水平越低。??①根据《工业领域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方案(2012—2020年;)》,到2015年,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10年下降21%以上。其中,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机械、轻工、纺织、电子信息等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比2010年下降18%、18%、18%、17%、18%、22%、20%、20%、18%以上。预??测到2020年,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50%左右。???? 2.数据处理?? 中国工业统计运用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国家标准,自1984年首次发布以来,分别于1994??年、2002年和2011年进行了三次修订。本文研究期间选择2003—2012年,并对2012年工业行业?分类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进行调整,从而保证数据统计口径的一致性。调整??后的工业行业为38个,没有考虑其他采矿业和两个新增的行业,并使用回归法对合并的行业进行??数据拆分,对被拆分的行业进行了数据合并。由于历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没有提供西藏地区能源??平衡表,考虑数据可得性,本文的地区选择为30个省份,未包括西藏。?? (1)工业销售产值。虽然2009年前的《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提供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工业销售产值和工业增加值数据,但2009—2012年的《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仅提供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和工业销售产值数据,2013年的《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仅提供规模以上企业工业??销售产值数据。为保证数据可比性,本文采用工业销售产值作为工业经济增长测度指标。其中,20〇4??年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经济普查年鉴》(2004)。由于历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中分省份和分行??业的工业销售产值数据均按照当年价格计算,为剔除不同省份和不同行业在不同年份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本文使用分省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对各省份工业销售产值进行缩减处理,使用??分行业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对各行业工业销售产值进行缩减处理,从而得到分省份和分行??业实际工业销售产值数据。上述分省份和分行业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均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2)工业能源消耗量。能源消耗量包括能源终端消费量、能源加工转换损失量和能源损失量三??个部分,考虑数据可得性,本文选择工业终端能源消费量(实物量)作为能源消耗量的代理变量。与??通常仅选取煤炭、原油、天然气等主要几种化石能源不同P'精确起见,本文工业能源消耗量估算覆??盖历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工业终端能源消费列示的所有种类能源。由于中国能源消耗实物量??单位不统一,在具体计算中还必须将能源消耗实物量换算成统一热量单位(标准煤)。其中,各工业行业统一热量单位的能源消耗量可以通过历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工业分行业终端能源消费量??(标准量)直接获得。各省份工业统一热量单位的能源消耗量由工业终端能源消费实物量与能源折??标准煤系数乘积获得,各省份工业终端能源消费实物量数据直接来源于历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各省份能源折标准煤系数则通过历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的中国能源平衡表最终能源消费标准??量和实物量计算所得。?? (3)工业碳排放量。工业碳排放主要来自工业生产过程中化石能源的燃烧及热力和电力等能源??的使用。由于目前中国官方统计机构尚未直接公布工业碳排放量数据,本文利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推荐的二氧化碳排放估算参考方法进行工业能源消耗碳排放量估算。其中,??各种能源的平均低位发热量、碳排放系数和碳氧化因子分别来自于历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1??《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2006)、《中国温室气体清单研究》、《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和《能源消耗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计算工具指南(2.1版)》。与化石能源不同,热力和电力作为二次??能源,其使用并不直接产生碳排放,但热力和电力在生成的过程中会消耗大量化石能源,从而间接产生碳排放。精确起见,借鉴查建平等m的方法对各省份工业和各工业行业使用热力和电力的??间接碳排放量进行估算,相关数据来自于历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认为“成熟度”概念除了强调对事物发展度描述外,??还应该包括对事物协调度及协调发展度的综合性描述和度量。所谓“发展度”是指事物从低水平阶??段到高水平阶段的实现程度;所谓“协调度”是指事物内部子系统间相互适应、相互配合和相互促进??的融合程度;所谓“协调发展度”是指综合事物发展水平和协调水平的和谐发展程度。结合前述研??究,中国工业碳减排成熟度可从各省份或各行业和整体两个层面加以阐释。各省份或各行业层面,??使用“相对发展度”对各省份或各行业产值碳排放强度的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用以比较各省份或各??行业碳减排最终成效情况;使用“相对协调度”对各省份或各行业在产值能耗强度和能耗碳排放强??度之间的协调水平进行测度,用以比较各省份或各行业碳减排驱动因素间的协调情况;使用“相对协调发展度”对各省份或各行业碳减排相对发展水平和相对协调水平之间的和谐发展程度进行测??度,用以比较各省份或各行业碳减排的发展水平和协调水平的综合平衡情况。整体层面,使用“整体??发展度”对各省份或各行业工业碳减排的平均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用以比较不同年份中国工业碳减排整体成效情况;使用“整体协调度”对各省份或各行业工业碳减排发展水平的协调程度进行测度,??用以比较不同年份中国工业碳减排在省份间或行业间的整体协调情况;使用“整体协调发展度”对?工业碳减排整体发展水平和协调水平之间的和谐发展程度进行测度,用以比较中国工业碳减排的??整体发展水平和协调水平的综合平衡情况。上述概念界定,不仅明确了发展度、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的内涵,而且对各省份或各行业和整体两个层面进行了区分,对碳减排最终成效和驱动因素两个??层面也进行了区分,从而弥补了常见的产值碳排放强度等单一指标在碳减排分析层面上的局限。??无论是对发展度还是对协调度进行描述和度量,都要求设计一个多层面和多个指标的评价体??系。构建评价体系的综合评价方法很多,常见的就有层次分析法、数据包络法和多元统计方法等。这些方法除了部分存在变量共线性问题、部分存在权重结构依赖人为??主观判断问题外,还普遍存在要求数据量大、规律性强及计算复杂等方面的局限,但以“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小样本、贫信息”的不确定性系统为研究对象的灰色系统理论,可以很好地克??服这些局限。灰色关联度分析是灰色系统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系统各因素之间以及各因素与系统之间相互关联程度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在逻辑上,正好可以用来对各省份或各行业工业碳??减排相对发展度进行分析。常用的灰色关联度模型多达10余种,但无论哪一种,其基本思想都是根据序列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性程度或相近性程度来衡量因素间关联的紧密程度,差异仅在于有??的模型侧重于相似性测度,有的模型侧重于相近性测度_。根据研究目的,本文选择基于相近性测??度的邓氏灰色关联度模型,对各省份或各行业工业碳减排相对发展度进行测度。但与其他综合评价??方法一样,灰色关联度分析也无法实现对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程度进行测度。近年来,系统工程学领??域发展出来的协调度模型,可以很好地对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过程展开研究,自然也适用于对工业??碳减排协调发展情况进行定量评价。常见的协调度模型包括:离差系数最小化协调度模型、隶属函??数协调度模型、基尼系数协调度模型和距离协调度模型等多种所提出的距离协调度模型更适用于对工业碳减排整体协调度进行研究。借鉴前述研究,各省份或各行业??工业碳减排相对协调度、相对协调发展度和工业碳减排整体协调发展度可采取几何平均法计算,工业碳减排整体发展度可通过简单平均法计算。为研究方便,对上述成熟度进行指数化处理, ?(4中国工业碳减排整体协调度指数。与中国工业碳减排整体发展度指数测度方法不同,中国??工业碳减排整体协调度指数所要测度的是各省份间或各行业间碳减排的协同水平,因此,无法通过??各省份或各行业的相对协调度指数进行简单算术平均计算获得,但可以通过距离协调度模型进行??测度。距离协调度模型的本质,是通过测度经济系统现实状态与理想状态的欧式距离与切比雪夫距??离之间的比率关系来衡量经济系统的协调水平。中国工业碳减排整体协调发展度指数。同一年份中国工业碳减排整体发展度指数所处阶段??和整体协调度指数所处阶段也可能会存在不一致的情况,从而导致单独使用中国工业碳减排整体??发展度指数或中国工业碳减排整体协调度指数对中国工业碳减排整体成熟度进行综合评价可能会??存在片面性。 四、实证分析?? 1.中国各省份工业碳减排相对成熟度分析??经济发展水平、区位条件和管理体制等诸多因素的不同,会导致各省份工业碳减排发展水平和??协调水平存在显著差异。除了东部区域的河北、中部区域的山西和西部??区域的内蒙古、贵州及宁夏等个别省份外,东部区域的三个相对成熟度指数均值都高于东北部区??域、中部区域和西部区域,且各省份相对发展度指数普遍高于相对协调度指数。这一方面表明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更有利于通过推动节能减排技术发展来促进产值能耗强度降低,从而更快地推动??碳减排发展度指数提升; 另一方面也表明较快的经济发展水平提升也可能会加深对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的依赖,从而阻碍能耗碳排放强度降低,不利于碳减排协调度指数提升。对2003年,2012年各省份三个相对成熟度指数普遍得到不同幅度的??提升。其中,各省份平均相对发展度指数的提升幅度明显高于平均相对协调度指数的提升幅度。以??相对发展度指数测度,2003年有8个省份处于非常高水平阶段,12个省份处于较高水平阶段,9个?省份处于较低水平阶段和1个省份处于非常低水平阶段;2012年则有21个省份处于非常高水平??阶段,9个省份处于较高水平阶段,没有省份处于其他两个更低水平阶段。以相对协调度指数测度,??2003年有11个省份处于较高水平阶段, 19个省份处于较低水平阶段,没有省份处于其他两个水平??阶段;2012年则有2个省份处于非常高水平阶段,15个省份处于较高水平阶段,13个省份处于较低水平阶段,没有省份处于非常低水平阶段。这表明各省份平均相对发展度指数所处的阶段也要显??著高于各省份平均相对协调度指数所处的阶段。在相对发展度指数和相对协调度指数的共同作用下,以相对协调发展度指数测度,2003年有2个省份处于非常高水平阶段,13个省份处于较高水平阶段,15个省份处于较低水平阶段,没有省份处于非常低水平阶段;2012年则有6个省份处于非常??高水平阶段,22个省份处于较高水平阶段,2个省份处于较低水平阶段,没有省份处于非常低水平??阶段。 2.中国各工业行业碳减排相对成熟度分析??能源消耗水平、能源消费结构和高新技术发展水平等诸多因素的不同,会导致中国各工业行业??碳减排相对发展水平和相对协调水平存在显著的差异。无论是发展度指?数、协调度指数,还是协调发展度指数,制造业的三个相对成熟度指数均值都高于采矿业和公用事,2003年和2012年中国各省份工业碳减排发展水平和协调水平所处阶段的匹配情况高发展水平一高协调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湖北京、辽宁、上海、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水平阶段?北、湖南、广西、海南、重庆?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陕西、四川、云南、青海低发展水平一低协调河北、山西、内蒙古、安徽、贵州、云南、水平阶段?甘肃、青海、新疆、宁夏高发展水平一低协调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西、河南、四川、天津、吉林、黑龙江、江苏、山东、河南、河北、山西、水平阶段?陕西、江苏、山东?内蒙古、贵州、甘肃、宁夏、新疆?,且各个行业相对发展度指数普遍高于相对协调度指数。这一方面表明节能减排技术提升对各行??业产值能耗强度下降存在普遍的“推动”效应,从而促进碳减排发展度指数提升;另一方面也表明各行业的快速增长也加深了对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的依赖,从而阻碍了整体能耗碳排放强度??的下降,不利于碳减排协调度指数提升。相对于2003年,2012年各行业三个相对成熟度指数也普遍得到不同幅度??的提升。其中,各行业平均相对发展度指数增幅也明显高于平均相对协调度指数增幅。以相对发展??度指数测度,2003年有13个行业处于非常高水平阶段,8个行业处于较高水平阶段,16个行业处?于较低水平阶段和1个行业处于非常低水平阶段;2012年则有28个行业处于非常高水平阶段,6??个行业处于较高水平阶段,4个行业处于较低水平阶段,没有行业处于非常低水平阶段。以相对协??调度指数测度,2003年有2个行业处于非常高水平阶段,16个行业处于较高水平阶段,20个行业??处于较低水平阶段,没有行业处于非常低水平阶段;2012年虽然多数行业所处的协调度水平阶段??均发生了变化,但其结果与2003年相同,也有2个行业处于非常高水平阶段,16个行业处于较高?水平阶段,20个行业处于较低水平阶段,没有行业处于非常低水平阶段。这表明各行业相对发展度??指数所处的阶段要显著高于各行业相对协调度指数所处的阶段。在相对发展度指数和相对协调度??指数的共同作用下,以相对协调发展度指数测度,2003年有6个行业处于非常高水平阶段,15个行??业处于较高水平阶段,17个行业处于较低水平阶段,没有行业处于非常低水平阶段;2012年则有5??个行业处于非常高水平阶段,30个行业处于较高水平阶段,3个行业处于较低水平阶段,没有行业??处于非常低水平阶段。与各省份内工业碳减排发展水平和协调水平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类似,各工业行业内碳减排发??展水平和协调水平也存在显著不同。表4为根据表3整理所得的2003年和2012年中国各工业业碳减排发展水平和协调水平所处阶段的匹配情况,同样为研究方便,将I阶段和II阶段合并为低??水平阶段,将III阶段和IV阶段合并为高水平阶段。可以看出,2003年有17个行业处于高发展水??平一高协调水平阶段,有16个行业处于低发展水平一低协调水平阶段,有4个行业处于高发展水平一低协调水平阶段和1个行业处于低发展水平一高协调水平阶段。这也表明的确有部分行业存??在发展水平所处阶段和协调水平所处阶段不同步的现象,存在这种不同步现象的行业在2012年出??现了大幅度增加, 3、区域格局和工业结构变化造成的影响分析?? 伴随着中国经济改革战略的不断推进,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格局和产业结构发生着巨大变化。??但学术界对区域格局或产业结构变化对中国碳排放造成的整体影响观点不一。王群伟等m研究认??为中国四大区域的碳排放绩效存在明显差异,但差异程度呈下降趋势;但刘华军和赵浩m研究则认?为中国碳排放强度在省份分布上呈明显的非均衡特征,且各省份差异程度呈增大趋势;研究也认为中国四大区域工业碳排放效率存在明显差异,但东部区域与中部、西部及东北区域??的差距程度呈上升趋势,而东部和西部区域内各省份的工业碳排放效率则存在明显的差异程度下??降趋势。可见,区域格局变化对中国碳排放整体测度结果产生的影响并没有定论。三次产业内结构和制造业内结构变化带来了中国整体碳排放强??度的显著上升;林伯强和孙传旺w研究则认为产业结构调整对中国碳减排的作用相对较小,且产业??结构因素对碳排放增量具有负向影响;陈诗一研究也认为工业结构调整虽然不是中国碳减排的主??要决定因素,但工业结构调整的确有利于中国碳排放强度的降低。同样,产业结构调整对中国碳排??放整体测度结果产生的影响也没有定论。伴随着中国工业发展战略的不断推进,中国工业经济发展??的区域格局和工业结构也发生着巨大变化。 五、结论与建议?? 1.结论?? 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和距离协调度模型,构建了三个中国工业碳减排成熟度测度指??数,并从整体和分省份及分行业两个层面对2003—2012年中国工业碳减排成熟度进行了综合评价。? ?(1)虽然2003年起中国工业再度出现重型化倾向,但在政府一系列政策推动下,基于发展度指??数、协调度指数和协调发展度指数测度的中国工业碳减排整体成熟度呈持续上升趋势。其中,整体??发展度指数明显高于整体协调度指数。?? (2)无论是2003年还是2012年,东部区域的三个相对成熟度指数均值都高于东北部区域、中??部区域和西部区域;制造业的三个相对成熟度指数均值都高于采矿业和公用事业。2003—2012年,??无论是各省份还是各行业,三个相对成熟度指数均得到不同幅度的提升。其中,相对发展度指数的??平均提升幅度明显高于相对协调度指数的平均提升幅度。?? (3)各省份和各行业均存在碳减排成熟度所处的发展水平阶段和协调水平阶段不同步的现象,??即存在部分省份和行业处于高发展水平一低协调水平阶段的情况。其中,各行业所存在的这种不同??步现象比各省份更为明显,部分行业甚至存在处于低发展水平一高协调水平阶段的情况。此外,相??对于2003年,2012年各省份和各行业这种不同步现象也更为明显。?? (4)区域格局和工业结构对中国工业碳减排整体成熟度具有显著影响。其中,区域格局调整对??整体发展度指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对整体协调度指数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工业结构变化对??整体发展度指数和整体协调度指数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2.政策建议?? 2014年11月12日APEC会议期间,中美双方发布《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美国首次提出到??2025年温室气体排放在2005年基础上整体下降26%—28%;中国首次提出2030年左右碳排放达??到峰值,并计划到2030年将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提升至20%左右。中国这一承诺将会??给其工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转型压力。结合前述分析,本文对新形势下持续推进中国工业碳减排??进程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将降低能耗碳排放强度与降低产值能耗强度并重,促进各省份、各行业及整体工业碳减排??协调度水平和发展度水平同步提升。长期以来,受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的约束,中国工业碳减排一直将降低工业产值能耗强度作为其核心动力,而将降低能耗碳排放强度放在了从属地位。这??不仅导致各省份、各行业和整体工业碳减排协调度指数明显低于其发展度指数,也使得各省份、各??行业和整体工业碳减排发展度指数提升对其协调发展度指数的提升作用逐步降低。未来政策需要??加大新能源开发和使用政策扶持力度,同时积极引人市场机制促进新能源的开发和使用,从而促进?中国能源消费结构朝着以清洁能源为主导的方向转变,充分发挥能耗碳排放强度降低对工业产值??碳排放强度下降的促进作用,并最终实现各省份、各行业和整体工业碳减排协调度水平与发展度水??平的同步提升。?? (2)加强省份间碳减排技术交流与合作,将促进省份间碳减排协调发展作为中国工业碳减排成??熟度提升的重要途径。当前区域格局调整对中国工业碳减排整体发展度指数的促进作用逐年下降,??主要由于中西部省份工业产值在全国占比逐渐提升而其工业产值碳排放强度相对发展度指数较低??两方面共同作用所致。随着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推进,中西部省份工业碳减排将会对中国工业??碳减排整体成熟度水平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未来政策不仅需要建立先进碳减排技术由发达省??份向欠发达省份转移的引导机制,还要建立发达省份间碳减排技术交流和合作平台;同时,对河北、??江苏、山东等经济规模大、经济发展水平高的“重点省份”要实施更加严格的碳减排措施,并防止欠??发达省份工业再度重型化过程中数量型、粗放式扩张所导致的碳排放急剧上升,从而促进省份间碳??减排协调发展,提升中国工业碳减排整体成熟度水平。?? (3)推动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将促进髙新技术产业发展作为中国工业碳减排成熟度提升的重??要内容。21世纪以来,工业结构重型化趋势所导致的能源消耗增长加剧,是导致中国碳排放总量增??加的重要原因。但工业重型化是由中国当前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所决定的。直接对现有??工业结构进行调整,势必会限制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因此,要对存量调整和增量调整进行??区别对待。对现有的重工业行业要明确其节能减排标准和落后产能淘汰要求,并设置更为严格的再??投资条件,从而提升其碳减排成熟度和约束其过度的规模扩张;对新增的能源节约型高新技术产业??要降低其准入条件,并对其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给予积极的政策支持,从而不断提升其在工业整体??中的规模占比。与此同时,为进一步提升工业结构调整的整体影响效果,还需要对产值占比较大的??工业行业实施更加严格的碳减排措施,从而不断弱化当前工业结构对中国工业碳减排整体成熟度??水平提升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査建平,唐方方,傅浩.产业视角下的中国工业能源碳排放Divisia指数分解及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 〔2〕陈诗一.中国碳排放强度的波动下降模式及经济解释tJ], 〔3〕徐盈之,徐康宁,胡永舜.中国制造业碳排放的驱动因素及脱钩效应[J].统计研究,2011 〔4〕何小钢,张耀辉.中国工业碳排放影响因素与CKC重组效应一基于STIRPAT模型的分行业动态面板数据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2:26-35.?? 〔5〕孙作人,周德群,周鹏.工业碳排放驱动因素研究,一种生产分解分析新方法[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2,?? 〔6〕涂正革,王玮.碳排放的驱动因素及我国低碳政策选择一-基于1994一2010年工业39个行业的证据[J].广东??社会科学,2013,(1):?? 〔7〕陈佳贵,黄群慧,钟宏武.中国地区工业化进程的综合评价和特征分析[J].经济研究,2006,(6):4-15.?? 〔8〕陈诗一.中国各地区低碳经济转型进程评估[J].经济研究,2012,(8):32-44.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