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膳食模式分析(表2)通过因子分析共提取出4种饮食模式,其特征值分别为3.412.06、1.61、.58,方差贡献率为39.39%。通过因子载荷矩阵可将膳食模式归类为肉类模式(以家禽类、加工肉制品、红肉类为主)、蔬菜模式(深色蔬菜、浅色蔬菜、薯类为主)、牛奶模式(奶制品、甜饮料、水果,油炸食物为主)和主食模式(粥、粗杂粮、米饭、面粉类食物为主)。对年龄进行调整后,分析各膳食模式与营养素摄入量之间的相关性,偏相关系数见表2。 表2饮食模式与营养素的偏相关系数(r) 营养素 肉类模式 蔬菜模式 牛奶模式 主食模式 蛋白质 0 42 0 12 一0 07 一0 03 脂肪 0 41 一0 22 0 20 一0 05 碳水化合物 一0. 45 0 15 一0 07 0 06 维生素E 一0. 14 0 23 0 20 0 08 钙 一0 04 0 12 0 27 一0 20 磷 0 09 0 14 0 21 一0 04 镁 一0 27 0 30 0 09 0 17 铁 0 03 0 23 一0 11 0 09 锌 0 19 0 24 一0 06 一0 22 2.4饮食模式对骨质疏松症的影响(表3)在单因素logistic回归中,分别将年龄、BMI、月经初潮、产次、怀孕次数、初孕年龄、肉类模式、蔬菜模式、牛奶模式、主食模式纳入模型,其中年龄、BMI、月经初潮、产次以及牛奶饮食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中,以是否患骨质疏松症为因变量,调整了年龄、BMI、月经初潮及产次的影响后,可见牛奶模式是骨质疏松症的保护因素。根据QR值可知,膳食模式的分位数越高,发生骨质疏松症的危险性越小,Q4发生骨质疏松症的危险是Q的Q311倍。 表3骨质疏松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因素 参照组 s珔 Wald x2 值 P值 调整前 调整后 OR值 95%CI OR值 95%CI 常数项 -6.146 3.348 3.369 0. 066 年龄 0.128 0.048 6.939 0 008 1 136 1 033 ?1 249 牛奶模式 Q2 Q1 -1.252 0.526 5.665 0 017 0 273 0 107?0 698 0 286 0 102 ?0 802 Qs -1.201 0.506 5.624 0 018 0 323 0 131?0 794 0 301 0 112 ?0 812 Qi -1.168 0.506 5.329 0 021 0 317 0 129?0 781 0 311 0 115 ?0 838 BMI -0.279 0.072 14.885 0 000 0 757 0 657?0. 872 初潮年龄 0.290 0.100 8.346 0 004 1 336 1 098 ?1 627 注:由于年龄、BMI、初潮年龄仅作为观察变量,不是主要的调整变量,所以未进行进一步分组,仅将原始的连续变量纳入模型中 3讨论 膳食模式研究目前已经成为探讨饮食情况与人体健康关系的_种重要方法,比传统利用单一营养素或食物研究与疾病的关系,更为贴近人们实际的饮食行为。人们的每餐是由多种食物组成,其中包含了各类营养素,它们之间很可能产生交互作用,而单_营养素的研究不能充分考虑多种营养素之间复杂的交互作用,进而导致低估其作用[11]。膳食模式通过对食物进行分组,研究各类食物及营养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由于膳食模式是基于人们饮食行为,因此能有效利用营养素与食物之间的共线性,但它不能直接测量,需要利用统计方法来定义膳食模式。 本研究在食物频率问卷基础上,通过因子分析定义了哈尔滨市绝经期妇女的膳食模式,主要包括以家禽类、加工肉制品、红肉类为主肉类膳食模式;以深色蔬菜、浅色蔬菜、薯类为主蔬菜膳食模式;以奶制品、甜饮料、水果为主牛奶膳食模式;以粥、粗杂粮、米饭、面粉类食物为主的主食膳食模式等4类。刘爱东[12]将女性膳食模式分为简单模式、水果奶模式、肉类模式、日常模式。与本研究结果类似,均有以面食、肉类、蔬菜为重要食物组成部分的饮食模式,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居民的饮食习惯。 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中,调整了年龄、初潮年龄及BMI等因素后,发现牛奶饮食模式是骨质疏松的保护因素。这种饮食模式包括奶制品、甜饮料、水果等。其中奶制品中含有丰富的钙,而且钙磷比例合理,易于吸收,被认为是最好的补钙来源,对防治骨质疏松症起重要作用,这与Hardcastle等[13]研究的健康饮食模式所得结果类似。 水果是维生素K,维生素C,膳食纤维,黄酮类及植物雌激素等的良好来源,这些营养素对维持骨健康起着积极的作用。Zalloua等[14]报道,每周摄入250g水果可以明显增加女性的骨密度。水果中矿物质含量丰富,其中尤以钾含量多,钾可以降低骨的脱钙作用,也可以减少尿钙的排出,从而有效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15]。Burnett-Hartman等[16]研究表明,维生素C可以促进钙的吸收。本研究也显 示,摄入水果有助于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通过研究膳食模式对骨质疏松症影响可以发现,在合理膳食的基础上、保证牛奶和水果的摄入量对预防骨质疏松症有重要作用,人们的膳食模式受经济、环境、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应全面考虑各种因素,建立合理的膳食模式。 参考文献 [1]葛可佑,翟凤英,阎怀成.九十年代中国人群的膳食与营养状 况[J].营养学报,1995,17(2):123-134. [2]罗亚洲,陈献文,缪国忠,等.江阴市居民膳食模式与高血压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09,25(3)314-316. [3]傅金林,王滨有.膳食模式与几种慢性病关系的营养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7,28(3)297-300. [4]申远,颜虹,程悦.食物频率问卷在妇女人群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2005,16(2):111-113. [5]扬月欣,王光亚,潘光昌.中国食物成分表[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2:23-201. [6]WillettW,Stamp!erMJ.Totalenergyintake:implicationsforepidemiologicanalyses[J].AmericanJournalofEpidemiol〇-gy,1986,124(1):17-27. [7]OkuboH"SasakiS"IIoriguchiH"etalDietarypatternsassociated withbonemineraldensityinpremenopausalJapanesefarmwomen[J].TheAmericanJournalofClinicalNutrition,2006,83(5): [8]李宁,黄振武,梅菊红,等.饮食因素对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影响[J].中国公共卫生,2011,27(2):182-184. [9]KanisJA.Assessmentoffractureriskanditsapplicationto screeningforpostmenopausalosteoporosis:synopsisofaWHOreport[J].OsteoporosisInternational,1994,4(6) [10]KanisJA.Diagnosisofosteoporosisandassessmentoffracturerisk[J].TheLancet,2002,359(9321):1929-1936. [11]IIuFB.Dietarypatternanalysis:anewdirectioninnutritionalepi-demiology[J].CurrentOpinioninLipidology,2002,13(1):3-9. [12]刘爰东.中国九省居民膳食模式及与高血压的关系研究(1997-2009)[D].北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1:117-124. [13]HardcastleAC"AucottL"FraserWD"etalDietarypatterns,boneresorptionandbonemineraldensityinearlypost-menopausalScottishwomen[J].EuropeanJournalofClinicalNu-trition,2010,65(3):378-385. [14]ZallouaPA,IIsuYII/Ierwedow11,etal.Impactofseafoodandfruitconsumptiononboneminenldensity[J].Maturitas"2007,56(1):1-11. [15]王建,徐静,王斌,等.绝经后妇女膳食结构与骨质疏松症发生的相关性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1,3(22):2397-2401. [16]Burnett-IIartmanAN,FitzpatrickAL,GaoK etalSupplementusecontributestomeetingrecommendeddietaryintakesforcalcium^magnesium^andvitaminCinfourethnicitiesofmiddle-agedandolderAmericans:theMulti-EthnicStudyofAtherosclerosis[J]JournaloftheAmericanDieteticAssocia-tion,2009,109(3):422-429.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