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决心重访历史,则要等到与作为历史形象的幽灵男孩的互动之后。虽然老邓和男孩之前已经见过几面,但第一次互动却发生在维修电动洗脚盆的途中。执著的男孩跟着老邓进行了一次无果的寻访,商场经理把皮球踢给厂家,而不久前还在生产的电器厂竟消失于挖掘机堆起的黄土中。在这个建筑在摩尔定律上的飞速发展、无人负责的时代,一份新近的"债务"都已经变得追讨无门。所以,当男孩来到老邓家,老邓将他命名为"从贵州来北京的打工者"虽然遭到否认),就已经是对一段历史的认领。而"北京去贵州的建设者"与"贵州来北京的打工者",两相比照,资本取代理想的历史反转也已显露。当然,最重要的节点还是在多层嵌套的梦境之后,男孩被老邓明确指认为老赵的鬼魂。随后,当老邓再次看到男孩,他却消失于摄像头拍摄的画面中时,其作为历史幽灵的意味便再次得到了强化。此时,边缘人与边缘史的连接最终达成,在老伴的墓前,老邓决定认领这份历史的遗产与债务,跨越北京与贵州间近四十年的时空鸿沟。 债务清理者与遗产继承人促使老邓最终认领历史、重回贵州的原因之一是一份无法继承的历史遗产。影片中两次表现老邓走到居委会门外听合唱团演唱。第一次合唱团演唱的是(〈走向复兴》,这是一首建国60周年的献礼歌曲,一首新时代的红歌,一群老人高昂地唱着"谱写时代的新篇章"第二次演唱的是《小路》,"我要沿着这条细长的小路啊,跟着我的爱人上战场"。第一次老邓差点走进了室内,却最终止步于活动室的门口,第二次她更是只敢在院门口远远地倾听,被门框框定的她无法和其他老人分享那份创造新可能的壮志豪情。 止于门外却不敢跨人,对于老邓这是一个非常怪异的行为。事实上,她身上保留了非常多的历史印痕。老旧的家庭陈设、每天早上收音机里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楼下闲坐时老是抬头仿佛倾听高音喇叭的习惯,以及影片特地用不带减震器和带减震器的拍摄方式区别化地呈现老邓主观感受中的现实和三线生活区景象,都昭示出老邓是三线历史的"未亡人"。作为遗孀却不能去公开歌唱纪念,要解释这一行为,也许首先要回答老邓亏欠老赵一家的到底是什么。 按照影片中大军对小兵(儿子们的名字其实就联系着三线军工的历史)的讲述,老邓的告发让老赵家丧失了回京名额,从此改变了人生命运。但只是一个回京名额吗?《青红》中青红一家没有获得厂里的批准,便自行逃离了贵州。巨变时代各谋出路本无可厚非,老邓的告密之举最严重之处不是造成了老赵的中风,而是这一行为实际上瘫痪的是那段历史。昔日的积极分子的背叛,标识着全家革命、建设乌托邦的青春岁月的意义被全盘否定,从此有的只是小家与小我。老邓放弃的是创造新世界、打开新空间的理想,亏欠的是对一段历史的正名。在幽灵男孩的牵引下,老邓重新回到了三线生活区,她用目光抚摸那些破败的建筑与秋千,在《山楂树》的歌声中,响起了当年生产生活时的环境音和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这让人想到杜拉斯那两部音轨完全相同,却有着不同景象的影片。老邓眼前的景象虽然是《她在威尼斯时的名字在荒凉的加尔各答》(SonnomdeVenisedansCalcuttad6sert,1976),所看到的却是《印度之歌》(IndiaSong,1975)中的繁盛。 在这片投注过深情的土地上,老邓想要重新继承那份被背叛与淹没的遗产,这绝非易事,"没有不要求承担责任的遗产继承。一笔遗产总是对一项债务的再确认,但却是一种批判的、有选择的和过滤的再确认"。@这种批判、过滤和选择极富难度,正如戴锦华指出:我们无法清理历史的债务,启动遗产的继承,根本在于我们没有搞清楚那段历史的债务是什么,而误把遗产当债务……比如,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全民的付出奠定了较完整的工业化体系,才有了改革开放和经济起飞的基础,而并不是说当时生产力极度落后,只有全面转轨才有了今天的奇迹……我们对这几代人的奉献和牺牲负有债务,但现在的电影对历史债务的认识恰恰是否定这些。清理债务的前提是对历史的基本理解。 相较《青红》和《我11》,《闯人者》对历史的理解无疑更加深刻,它不再停留于伤痕电影的悲情叙事,而是将理想与罪责、意义与伤痛进行了分隔,并以个人的赎罪之旅尝试去清理大的历史断裂造成的债务。然而,当幽灵男孩显影为旭芳(老赵妻子)的大孙子,抽象的历史幽灵便在个体史的层面和老邓血肉相撞。债务的清理注定无法是个轻松的旅程,当老邓奔跑着抢在警察之前让男孩逃跑,却最终听见了男孩坠楼的声响。这是一记打在心上的鼓点,却也让男孩重归为幽灵,这昭显着债务清理的不易,也让我们停留在那只剩半扇的窗户框定的三线生活空间。在这个"工人早就不吃香了'作为国家主人公的工人阶级已 经消隐在商业大潮中的时代,我们是否能在规避上世纪50到70年代的错误的同时,在历史中找到一些应对今日危机的方法与力量。《闯人者》里人头攒动的养老院、逃避刘胖子债务的大儿子、消失不见的电器厂,都可以看作对这一问题的注脚。 《闯人者》描绘的是一次不甚成功的历史债务清理之旅,但它已经勾画出某种遗产继承的可能。影片给予我们的最大启发也许是通过结构性的追溯,循着印痕进人历史深处,便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避开陈词滥调的历史想象和浮浅的价值判断。在现实与历史的双向闯人中,电影甚至可以超越创作者,超越扁平化与简单化的主流描述,弓丨领我们以更丰富的角度理解历史与今天。队 注释: ①戴锦华.隐形书写--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42-49. [法]雅克.德里达.何一译.马克思的幽灵:责务国家、哀悼活动和新国际.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29.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