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测定方法 1.3.1土壤化学性质测定采用土壤农化常规分析法对土壤化学性质(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机质等)进行分析测定。采用重铬酸钾容量法(水合热法)测定有机质;用电位法测定pH;采用碱解扩散法测定碱解氮;采用钼锑抗比色法测定有效磷;采用火焰光度法测定速效钾;采用半微量凯氏法测定全氮;采用硫酸一高氯酸消煮法测定全磷;采用NaOH熔融一火焰光度法测定全钾。 1.3.2生长指标测定播种7天后统计各处理花盆试验草种的出苗数。播种20天后,每间隔15天测定1次株高,共测定5次。植物生长50天后测定植株的分蘖数, 每次从各花盆中随机选取10株进行测量。植物生长60天后对各花盆进行刈割、烘干,测定植物生物量(即干重)。 1.3.3生化指标测定叶绿素含量使用便携式叶绿素测定仪(型号为SPAD-502Plus)测定,丙二醛含量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 1.3.4数据分析观测取得的数据应用EXCEL2010软件和SPSS18.0软件分析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配比污泥基质对2种植物生长指标的影响 2.1.1不同配比污泥基质对出苗率的影响不同配比污泥基质对高羊茅〇F=8.60,P<0.001)和黑麦草(F=5.52,P=0.002)的出苗率存在显著影响。由图1可见,播种高羊茅后,处理2和4与对照组的平均出苗率没有显著差异〇P>0.05),而处理1、3和5与对照组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小于对照组的平均出苗率(83%)。播种黑麦草后,除处理3的平均出苗率(19%)显著低于对照组(42%)外(P<0.05),其他4种处理的平均出苗率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随着生污泥配比比例的增加,种草的平均出苗率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规律。方差分析表明,同等配比比例的生污泥和脱水泥饼基质处理的平均出苗率间没有显著性差异〇P>0.05)。与对照组比较,处理2(生污泥50%+山皮土50%)和处理4(山皮土50%+脱水泥饼50%)对2种植物的出苗生长有促进作用。 2.1.2不同配比污泥基质对株高的影响由图2可见,播种高羊茅后,不同生长阶段对于株高存在影响(P<0.05)。随着生长时间的增加,不同处理的平均株高均呈现增高趋势。在幼苗初期(播种20天),不同配比污泥基质处理对株高存在影响CP=0.014);但5个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且均小于对照组(13.10cm)。播种35天后,对照组的平均株高间没有显著差异,趋于稳定;而其他5个处理长势旺盛,株高持续增加,播种65天后,趋于稳定。其中,处理1(23.50cm)、处理2(24.50cm)、处理4(27.10cm)和处理5(22.00cm)的平均株高均高于对照组(20.00cm);而处理3(17.00cm)则比对照组低15.00%。播种黑麦草后,各处理的平均株高均呈现随时间增长而增加。播种35天后,各处理间的平均株高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之后各处理间的差异凸显。播种65天后,各处理间株高差异显著(P=0.001)。其中,处理1、2、4和5平均株高分别比对照组高29.47%、18.95%、50.00%和31.58%(户<0.05)。在5个处 理中,处理4(山皮土50%+脱水泥饼50%)对高羊茅和黑麦草的株高促进作用最佳。 2.1.3不同配比污泥基质对分蘖数的影响山表2可见,不同配比污泥基质对高羊茅(P=0.036)和黑麦草(P=0.023)的分蘖数均存在影响。随着生污泥配比比例的增加,2种草的分蘖数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规律。处理2下的高羊茅和黑麦草的平均分蘖数分别比处理3高出2和1.5倍。播种高羊茅后,5个处理的分蘖数与对照组差异并不显著。处理4的平均分蘖数最大,比对照组高出45.92%。而播种黑麦草后,除处理4的平均分蘖数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外(P<0.05),其他4个处理与对照组的差异均不明显。平均分蘖数 最大值为处理4,比对照组高出87.27%。结果表明,处理2(生污泥50%+山皮土50%)和处理4(山皮土50%+脱水泥饼50%)中2种植物的分蘖数均高于对照组。2.1.4不同配比污泥基质对生物量的影响植物生长80天后,刈割结果表明,不同配比污泥基质处理对高羊茅和黑麦草的生物量存在影响(P<0.05)。山表2可见,随着污泥配比比例的增加,高羊茅和黑麦草的生物量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与对照组比较,就2种植物而言,均是处理4>2>5>:1>CK>3,其中,处理4(山皮土50%+脱水泥饼50%)中的生物量最大,而处理3(生污泥60%+山皮土40%)中生物量最小且低于对照组。 2.2不同配比污泥基质对2种植物生理指标的影响 2.2.1不同配比污泥基质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光合作用膜中的绿色色素一叶绿素,其主要在光合作用中合速率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因此,反映光合能力强弱的直接指标即是叶绿素含量的高低[20]。 山图3中高羊茅和黑麦草的叶绿素含量可以看出,施用不同配比污泥基质的2种植物叶绿素含量均在45?55mg/g之间,即5个小同处理之间的变化小大,但与对照组相比,高羊茅的对照组为29.7mg/g,黑麦草的对照组为28mg/g,且5个不同处理叶绿素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污泥中的营养物质起到了主要作用,促进了植物的光合作用,从而促进了植物的生长。2.2.2不同配比污泥基质对丙二醛含量的影响在逆境情况下,植物器官会通过膜脂过氧化作用产生丙二醛,它是膜脂过氧化物积累的最终分解产物,质膜过氧化的程度通过丙二醛含量的高低得到反映[21]。丙二醛是具有细胞毒性的物质,其含量高低也是衡量细胞膜受损伤程度的指标之一,丙二醛含量高,说明植物细胞膜质过氧化程度高,细胞膜受到的伤害就越严重。从图4可以看出,处理1和2对于2种植物的破坏作用差异较大,处理3对于植物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处理4(山皮土50%+脱水泥饼50%)和处理5(山皮土60%+脱水泥饼40%)的丙二醛含量较低,对植物生长有促进作用。 图4不同配比污泥基质对丙二醛含量的影响3结论与讨论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