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联系电话
论文范文 当前位置: > 写作指南 > 论文范文 >

浅析湘西苗族服饰文化发展现状

时间:2013-08-11 15:20来源:核心期刊网 作者:核心期刊网 点击:
苗族是一个没有自己文字的民族,服饰作为苗族乡土情结的一种传达,成为文化传承的无字史书,彰显出苗族独特的审美特征和文化内涵,是湘苗族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湘西夯沙乡的苗族服饰保持了浓郁的民族传统特色,不仅样式朴素大方,配色淳厚自然;也体现
  苗族是一个没有自己文字的民族,服饰作为苗族乡土情结的一种传达,成为文化传承的"无字史书",彰显出苗族独特的审美特征和文化内涵,是湘苗族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湘西夯沙乡的苗族服饰保持了浓郁的民族传统特色,不仅样式朴素大方,配色淳厚自然;也体现了当地人民独特的审美心理,反映了当地的历史发展和文化沉积。
 
  随着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地域的封闭性被打开,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增强;苗族服饰文化也因此受到了强大的冲击,呈现出由生活化向礼服化、由参与性向节日性、由实用型向观赏型的转变,渐渐丧失了一些原有的民族文化元素。如何在这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保留苗族文化并不断发展进步,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立足湘西自治州保靖县夯沙乡的实地调研,提出相关问题及建议,为苗服的发展寻找新的出路和更高的发展空间。
 
  一、当地苗族服饰文化的认知现状
 
  1、当地苗族服饰穿着现状
 
  据调查结果显示,当地苗族服饰的穿着频率和喜好程度皆较低。50.71%的当地人几乎不穿苗服;老年群体中穿苗服的比例最高,但仅有不到一半的老人会经常穿着苗族服饰。还有101人更倾向于现代服饰,包括几乎全部的16-30岁这一年龄段群体,占总调查人数的72.14%。
 
  此外,苗族服饰的实用性减弱,持续发展力不强。在穿着苗服的人群中,有超过七成的人仅在节日或重大活动时偶尔穿着苗服,丧失了其原有的生活装作用。在经常穿着苗族服饰的人群中,60岁以上的老人占到了80%左右,16-30岁的青年人则无一人穿着苗服。长此以往,夯沙乡当地穿苗服的人会越来越少,苗服穿着状况不容乐观。
 
  2.对苗族服饰含义了解现状
 
  用服饰来记录历史是苗族独具特色的古老传统之一。苗族服饰上世传不变的花纹图案蕴涵着意味深远的历史含义。但当地人民对苗族服饰图案含义的了解普遍较少、关注兴趣不高。调查人员中有59.1%不知道苗族服饰图案含义,其中大多数人表示对苗服的内涵"没有兴趣了解";在16-30岁的青年人中仅有3.6%的人对苗服图案的含义"比较了解",明显低于老年人群体11%这一认知水平。且人们对苗族服饰图案大多凭个人感觉去进行理解,认为只起到了好看、装饰等用处,并不知道苗服上图案的起源来历,与其实际内涵意义之间存在很大的偏差。
 
  3.对苗族服饰文化流失的看法
 
  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不是孤立产生和存在的,都要受到社会与其他文化的影响;在多元文化状态下,民族文化的碰撞不可避免,民族文化的流失也成为了普遍现象。
 
  大多数夯沙乡村民都具有文化忧患意识,但对苗族文化流失现状持有不同的态度。16.48%的人对苗族文化现状表现出了强烈的担忧,认为当地苗族文化流失严重,已基本上被汉化;但也有部分人对文化现状漠不关心,表示"人们想穿什么就穿什么,关键是生活过好了",占总人数20%左右;另有超过四成的村民认为苗族服饰被淘汰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个人也无能为力。总体来看,大部分村民对苗族文化普遍关注,但预期与态度都较为悲观。
 
  4.对当地苗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现状
 
  面对现在严峻的文化形势,保护苗族服饰文化的行为呈现多样化,多方面社会角色都发挥了自己的作用。其中政府资助处于主导地位,承担了最重要且最有效的工作;其次为民众自发主动的保护行为;而社会公益组织和电视报刊等媒体的作用效果不明显,还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
 
  但是现有各类保护措施的力度仍然不够,主要表现在:一是有三分之一的民众认为身边没有相关的保护行为,自主保护意识和关注意识十分淡薄;二是政府的保护形式单一,仅是在重大节日组织集体活动时顺带宣传,并没有直接鼓励大家穿着苗族传统服装;三是宣传工作受众范围较小,大多通过邻里间日常交流进行,诸如宣传栏、广播、普及讲座等形式尚未被开发。
 
  二、苗族服饰文化发展的问题探究及原因分析
 
  1.中青人特别是青少年对穿着苗族服饰的意识很弱
 
  当地大部分中青年人不仅没有主动穿苗族衣服的意愿,而且完全不了解苗族文化相对于其他文化的独特性,表现出较弱的文化认同心理。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苗族服饰的氛围淡薄
 
  在苗族文化占主导地位的社会背景下,苗族服饰在实用性上起着遮体保暖的作用,是民族生活的需要;在文化性上是传承民族文化的载体,反映了民族心理需要。但在外来文化主导的背景下,一方面大量现代服饰深入当地生活,影响着年青一代的审美观和服饰偏好。另一方面当地外出打工人员较多,在外界社会环境和自我求同心理的双重影响下,他们都进行了"改装"(即改穿现代服饰),并进而影响他人。久而久之,当地苗族文化日渐式微,穿着苗服的氛围也渐渐淡薄。
 
  (2)苗族文化的传承出现了断层
 
  由于苗族没有文字,世代口头传承成了苗族传统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但现代教育主要依托于学校进行,因此传统口耳相传的作用大打折扣。与此同时学校教育对苗族传统文化的介绍也少之又少;年轻人几乎不能从课堂上获得苗族传统文化的知识,大多凭感觉对接触到的文化表象进行理解,容易产生错误认识。由此可见,传统和现代的两种教育方式都没能很好的承担起苗族文化传承的工作,苗族服饰文化在青少年这一代出现了明显的断层。
 
  (3)苗族服饰本身存在缺陷,缺乏创新
 
  当地苗服用料多且布料本身较重,不便于日常清洗;大多数苗服不论季节都用一种布料制作而成,衣服的颜色、款式、厚薄都相对单一,难以适应日常起居、劳作的需要;且当地苗服生产加工未能形成规模化,价格较贵、销售渠道单一、顾客范围小。以上种种固有弊端,限制了传统苗服的发展;相较于款式多样、颜色丰富的现代服饰,苗服显然不能满足人们审美实用相结合的心理,从而限制了苗服有效需求,降低了人们的消费意愿。
 
  2.没有充分认识到苗族服饰文化的重要意义
 
  据调查显示,有38%的当地居民中对苗族服饰上的图案不了解也"没什么兴趣";另有17.5%的人对于苗族文化流失现象"没什么感觉,无所谓",可见仍有较大比例的村民没有意识到苗服的严峻现状及苗族文化的重要意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
 
  (1)受经济条件的制约,教育程度普遍较低
 
  人们对本民族文化的归属感是建立在于其他文化进行交流、比较的基础上,需要较高的教育文化水平。由于夯沙乡经济状况较为落后,当地人大多为小学、初中文化水平,文化素养普遍不高;对苗族服饰的价值衡量尚停留能否带来经济效益的层面上,没有上升到文化的高度。此外,落后的经济使得政府的工作重心落在如何改善生活条件上,缺乏资金和精力为文化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2)受历史心理因素影响
 
  当地民众普遍存在着对苗族服饰文化不自信、甚至自卑的心理。就老年人群体而言,解放前受歧视的历史阴影根深蒂固的残留在一些老人脑海中,他们认为苗服折现出苗乡地区的落后,认为现代衣服就是先进的象征。受这种历史观点影响的老人不仅自己不穿,更会劝导他人也不要穿。就青年群体而言,很多年轻人追求时尚和潮流,急于摆脱从前的传统文化,对苗族传统文化一味的否定,更不会兴趣主动进行学习与传承。
 
  3.政府力量缺失
 
  文化属于准公共产品,应该主要由政府进行保护。但是一方面,当地政府对苗族服饰的发展主要依附于旅游资源开发,缺乏独立保护的意识;文化宣传力度不够、保护效果不佳。另一方面,政府现有的功利性保护导致文化畸形发展。2009年夯沙乡政府为迎接东莞考察团专门聘请人来表演节目,但是当地人评价说"一看就知道不是传统的(苗族服饰),没有了原汁原味"。
 
  分析政府缺失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政府没有正确认识文化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和文化真正的内涵。文化决不仅仅是歌舞、服装、语言,更是这些表现形式背后所蕴含的本民族独特的审美追求和心理特征。文化保护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深入了解本民族的历史和心理因素,根据社会的需要吸收其他文化的精华。从而既保存了本民族文化的精髓,又得以渊源流传。
 
  三、对苗族服饰文化的传承提出几点建议
 
  1.加强学校民族教育,普及民族知识
 
  青少年是未来的希望,也是民族文化的继承人,一个民族的生死存亡往往取决于时代洪流中的青少年。因此对中小学的民族文化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夯沙乡当地学校中大部分老师为苗族,本身对苗族的文化、节日、风俗、传说故事等等都有切实的体会和丰富的知识;学校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潜移默化的民族知识教育,并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民风民俗,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以及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除学校教育以外,夯沙乡可利用广播、宣传栏等日常教育形式向居民普及苗族的历史、风俗等知识。在节日开展活动时,政府可以适当鼓励人们穿着苗服,积极参与当地的特色活动。
 
  2.建立服饰加工厂,获得经济收益
 
  而今社会正值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时期,苗族传统服饰的隐性社会价值逐渐为人发现,市场前景广阔。但是,现在苗族服饰的生产技术相对落后,销售渠道单一,商业化程度不高,难以满足社会的广泛需求。因此可以结合当地的特色苗族服装、开办服饰加工厂。首先工业化生产可以吸收劳动力就业,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此外也可以借服装销售树立当地的品牌形象,为进一步开发旅游业做好基础;最后,规模化生产帮助吸收苗绣等手艺的传承人,使苗服得以后继有人、持续发展,从而维护当地的苗族文化氛围。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只有抓住商业化浪潮的机会,才能为苗族服饰赢得更好的出路。
 
  3.将苗服元素与现代服饰相结合
 
  在开放性的社会里,各民族和睦相处,服饰文化的跨文化现象越来越突出,各民族文化间的碰撞即是机遇也是挑战。尽管苗服本身存在许多的缺陷,但是苗服的刺绣、图样等却是宝贵的服装元素,凝聚着民族的特色文化。
 
  在夯沙乡当地,许多苗族人对"将苗服的绣图纹样放到现代服饰上"这一想法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可以看出,这种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方式不仅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也契合了当地苗族人们的实际需求和审美追求。此外,苗族服饰因其独特性和民族性,也被越来越多的外民族人们所喜爱,其隐性的文化价值逐渐向向显性的经济价值转变,成为有市场的商品。在文化碰撞中,苗族服饰需始终以民族的主要文化元素作为核心,顺应时代对新文化的需求,将民族特色与时尚、实用相结合,才能开拓广阔的发展前景、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
 
  [1]周成华.湘西苗族服饰简考[N].光明日报/2005年/9月/14日/第011版
 
  [2]曾祥慧.试析黔东南苗族服饰的文化整合[J].贵州民族研究GuizhouEthnicStudies,
 
  2010年第3期
 
  [3]东旻.试论苗族服饰文化的历史积淀[J].中国民族学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
 
  [4]龙光茂.中国苗族服饰文化[M].外文出版社,1994
 
  [5]石启贵.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R].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论文投稿1002080872 论文投稿1003158336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论文  
热点论文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1503-3935
微信号咨询:
18915033935
网站简介 核刊总览 普刊专栏 期刊验证 学术答疑 服务流程 写作指南 支付方式 信用说明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提供投稿辅导 论文投稿 投稿辅导 核心期刊检索 核心投稿辅导等服务,本站刊载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10031583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