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建设生态绿城的前提下,分析了常州市道路绿化现状,指出了常州市城市道路绿化建设方面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对常州道路绿化的模式进行了探讨,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为常州市的道路绿化提供参考,旨在提高道路绿化水平,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城市空间。
关键词:道路绿化;常州;现状调查;可持续发展
1引言
2014年,常州市正式启动“生态绿城”建设项目。生态绿城建设是落实常州市生态文明规划的重要途径,更为常州城市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发展平台。道路作为城市的骨架和脉络,是人们了解一个城市感受城市景观特色和地域风情的重要窗口。道路绿化的水平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城市的总体风貌。道路绿化系统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有效地遮荫、滤尘、防风、降噪、杀菌、降低路面辐射、吸收汽车有害尾气,而且对改善道路沿线的环境质量、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美化市容、丰富城市景观、传承城市的历史文化等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早在2006年,常州市就对55.8km道路市容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完成了“杆线入地、净化空间;绿化升格,营造氛围;地块开发,提升形象;街景整治,美化环境;设施完备,增强功能”的整治任务,确保道路畅通、街道优美的城市风貌。目前,常州城市道路绿化普及率为100%,达标率为84.5%,市区干道绿化带面积占道路总用地面积的比例均超过25% 。
2常州市道路绿化现状
常州位于江苏省南部,属于长江下游地区,北靠长江,南临太湖,濒临东海,属于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常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常州春末夏初时多有梅雨发生,夏季炎热多雨,最高温度常达35℃以上,冬季空气湿润,气候阴冷。在气候地形条件因素上,大部分花卉、树木适宜种植养护,常州市园林绿化植被主要符合本地气候特征以亚热带、温带树种,花卉地被为主。从地带性植被来看,常州应属于常绿阔叶林向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落叶阔叶混交林过渡类型。植被资源多分布在多山地区,如茅山风景名胜区、溧阳的天目湖旅游度假区、太湖椒山岛丘陵地,湖荡地区有部分自然植被,其余平原地区均为人工植被。森林建群种为马尾松、青栲、青冈、苦储、石栎、木荷等,其中落叶阔叶树如枫香、朴树、麻栎、槲栎、栓皮栎、白栎、三角枫等树种在其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在公园绿地中应用的园林绿化植物种类共计277种(包括变种、变型及栽培品种),其中乔木类153种,灌木类76种,藤本植物类有14种,竹类16种,水生植物类7种,地被植物类18种。这277种植物隶属于60科161属,其中,裸子植物6科19属29种,被子植物54科136属248种(其中双子叶植物51科130属228种,单子叶植物3科6属20种),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的种数比例约为1∶9。
从目前常州主要道路行道树种的使用情况看,常绿树种有香樟、广玉兰、女贞、杜英、棕榈等;落叶树种有银杏、朴树、悬铃木、栾树、柳树、水杉、合欢、鹅掌楸、国槐、重阳木等。其中,香樟的使用频率最高,几乎在各主要干道都有种植。灌木应用种类主要有石楠、女贞、大叶黄杨、红花继木、海桐、杜鹃、法国冬青、八角金盘等常绿类型,其中石楠的应用频率较高。草坪地被多为麦冬、马尼拉草等。市区道路绿化树长势基本较好,其在改善城区环境净化空气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中心城区,道路采用带状绿化,乔灌花草相结合,增加了绿量,提高了绿视率,使中心城区富有现代感与韵律感。
3存在的问题
3.1树种选择单一,地方特色不鲜明
据调查的45条天宁区道路绿化统计数据表明,各路普遍存在绿化树种单一种植形式雷同的问题。常用的道路绿化材料中,常绿树以香樟和广玉兰为主,落叶树以悬铃木和黄山栾树为主。香樟和悬铃木种植数量占行道树总数的 80% 左右。中央分车道多采用漏空护栏进行硬质分隔,较少采用灌木隔离带,一条路两行树的传统绿化格局居于主流,如和平路、关河西路等主要道路,道路景观的可识别性较弱;同一条主干道,骨干树种不够突出,特色难以体现,如延陵中路,在不同的路段有银杏、悬铃木、香樟等三种行道树,比例接近;常州市的市树、市花即广玉兰、月季在道路绿化中所占的比例不高,城市绿化的地方特色不够明显。
3.2植物配置缺乏新意和多样性
多数道路绿化只考虑到高大乔木或绿篱,而忽视了灌木、藤本、地被等植物在道路绿化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灌木、花、草等应用较少,藤本、地被植物应用更少。只注重道路上面的遮荫和整齐度,多运用乔木和灌木两个层次,没有充分利用树荫下的空间,空间层次感不够丰富,造成了比较单调的道路景观。而且,单一、单调的植物种植在道路两旁,生物多样性难以体现,难以形成相对稳定的植物群落,对植物景观的连续性和生态作用的发挥有一定影响。
3.3地域历史人文体现不够
常州天宁区作为一个有着上千年历史文化的古城区,是个人杰地灵名胜荟萃的地方。除了闻名遐迩的名胜古迹外,古树名木也是历史的有力见证,但从天宁区的道路绿化现状调查中发现,道路上没出现任何古树,就连一些老街巷如青果巷、西瀛里,南、北大街,道路两旁的树木也是没长几年,无法体现老城区的历史沧桑感;多数道路绿化只是为了绿化而绿化,除了少数乡土树种的运用外,道路绿化中很少有能够体现城市历史文化的元素,缺少文化内涵。只有几条沿河道路的街头绿地或路侧绿带内有文化元素的出现,关河东路和北塘河路的街头绿地内设置有雕塑小品,这既为人们提供了休憩、交流的空间,又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人们的精神生活。
3.4垂直绿化有待加强
经过几年的建设,常州已完成“两纵两横”的高架道路系统,形成了气势宏大的空中道路系统,但在进行道路桥梁的规划建设之初就没有考虑到全方位绿化效果,桥体上事先没有合理的绿化设计,绿化在维度与辐射面上明显不足,桥面上看不到一丝绿色,而桥荫绿化普遍存在由于垂直绿化品种单一所造成的高架绿化千城一面,植株积尘量大、覆盖率不高,混凝土桥墩裸露等通病。清一色的桥荫植被主要以八角金盘、洒金桃叶珊瑚、爬山虎、常春藤等耐阴植物与攀援植物的片植与间植为主。
4发展建议
4.1丰富植物种类,突出地域特色
城市道路绿化模式应该体现乡土化、多元化、生态化特色,注重展现地域特色鲜明的“一路一树”和“一街一景”道路景观。常州乡土植物资源丰富,适宜道路绿化的植物种类很多,适宜的常绿树种有苦槠、木荷等。在现有以常绿树为主的基础上,适当增加观赏价值高、生态效益好的落叶树如乌桕、黄连木、重阳木等秋色叶树种。针对常州的气候特点,在行道树选择上,要十分注重遮荫和开阳相结合,相邻道路绿化采用遮荫好的香樟、广玉兰和树形美观冬季遮阳少的鹅掌楸、银杏、玉兰等。
4.2合理选择树种,优化植物配置
在树种配置上,要达到三化要求,即:“多样化、层次化、彩色化”, 还要体现春天繁花似锦、夏季郁郁葱葱、秋天叶红果熟、冬天银装素裹的季相美。增加生物多样性不应该是简单的多种物种的堆积,而是地域性植被的艺术结合和科学配置。减少草坪的大面积应用,增加原生地被的种类,减少色带,增加灌木的组合层次,路侧绿带模拟自然植物群落的乔灌草复合结构,不但能增加景观的丰富性,也将对增加整个城市系统生物多样性起到积极作用。在植物的配置上,尽量在整体形态和效果上突显特色,如在宽阔、繁华的通江大道中央分车带上栽植红继木、金叶女贞和月季,代替草花色块,既可降低人工养护成本,又可增加生态效益。再如长江路中央分车带,在乔木和草坪的中间层,可以增加石楠、月季、紫薇等2~3层灌木的组合,既增加生物多样性,又体现地方特色。
4.3结合城市特点,提升文化内涵
在今后道路绿化的建设中,根据道路绿化带的宽度和绿地旁河流等不同的区域空间特点,可以在绿化带内设置景石、景墙、花架、雕塑等园林小品和游步道等休闲景点设施,将常州本地的人文风俗和历史文化融柔到道路绿化中,丰富道路绿化景观,增加道路绿带生机,突出常州独特的城市人文特色。
4.4注重垂直绿化发展
注重垂直绿化发展,以高架桥、立交桥、人行天桥、栏杆、围墙、灯柱以及公交站台等为依托,利用藤本植物将城市绿化引向竖向空间发展,增加绿化面积,增大绿量,改善城市环境。
由于高架桥建设与绿化没有同步进行,桥上没有预留的绿化用地,也没有浇灌系统,因此只能采用悬挂绿化的方式并实施人工灌溉。桥上悬挂绿化泛指设置于城市高架桥、立交桥上的带状绿化带,多以悬挂的方式固定在立交桥两侧。虽然绿化空间小、植物生长环境恶劣,但在塑造城市景观、减轻视觉疲劳、形成道路绿化防护体系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5结语
城市道路绿化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道路绿化不仅是美化城市的重要手段,而且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根本出路之一。因此要结合区域特点,从实际情况出发,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把生态设计理念始终贯穿到道路绿化建设中,达到美观和生态并存,使之与常州当前的生态绿城建设和未来发展保持一致,从而发挥其最大的效能。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