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中“愁”指的是哪些内容?
3.3 从课文的关键句(包括过渡句、重点句、中心句、议论句、抒情句)质疑。
文章的关键句是文章的灵魂,从此处质疑,可达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目的。比如《项脊轩志》第二段的“多可喜,亦多可悲”是过渡句,作者喜的是什么?悲的是什么?抓住“喜”和“悲”这两个字,全文的脉络就一目了然了;又比如《荷塘月色》第一句话“这几天心理里颇不宁静”是全文的文眼,作者为什么不宁静?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不宁静?再如,“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一句中“我什么也没有”指的是什么?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情绪?
3.4 从课文的精彩处质疑。文章精彩之处,往往是文章的灵魂,需要学生进入情境,充分品味,有所感悟。如《荷塘月色》第四、五、六段对月下荷塘和塘上月色的描写是全文最精美的部分,文字的美体现在哪里?情感的美又体现在哪里?又如《林黛玉进贾府》中王熙凤的出场描写,她为什么敢在贾母面前放肆?她一身华贵的打扮说明了什么?再如《荆轲刺秦王》中荆轲刺杀秦王时,秦武阳到哪里去了?
3.5 从结构的安排、内容的选择上质疑。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关于雪的描写对推动情节有什么作用?假如没有了雪情节又会怎么样?
3.6 从已有的经验质疑。如能激活学生的原有知识,唤醒头脑中储存的相关内容,可以加深对文章的信息加工,从而提高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比如我在上《孔雀东南飞》时有学生提出:“按照封建礼教的贞操观念,刘兰芝被遣送回家应该是件羞耻的事,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人来求婚呢?”
结束语
总而言之,当今的高中生虽然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涉猎信息的范围较广,但认知水平仍有一定的局限性,提出问题的能力仍然有限。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大胆放手,让学生主动去探索,积极去思考。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
因此,课堂教学不仅要学生学会“答”,更要引导学生学会“问”。要激发学生问的兴趣,让学生乐于问;要教给学生问的方法,让学生善问;要给学生提供问的空间,让学生能问。只有这样,才能突破学生思维定势的局限,增强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成为真正的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
参考文献
[1] 姚建芳.浅谈语文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J].语文教学之友.2008年06期.
[2] 季建平.浅析新课程下问题意识的培养[J];.时代教育.2008年Z1期.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