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联系电话
论文范文 当前位置: > 写作指南 > 论文范文 >

文言文教学就是教学文言文

时间:2015-07-22 09:25来源:核心期刊网 作者:苗金德 点击:
一、什么是文言文教学 文言文该怎么教,方法会有很多。但我想都要基于一个事实:这是文言文,而不是白话文;是中文,而不是外文。我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是文言文,意味着文章是古代的、远离现代的,至少跟现代生活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那么跟中学生的关系是
  一、什么是文言文教学
  文言文该怎么教,方法会有很多。但我想都要基于一个事实:这是文言文,而不是白话文;是中文,而不是外文。我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是文言文,意味着文章是古代的、远离现代的,至少跟现代生活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那么跟中学生的关系是远隔的,是疏离的,换言之,功利性差。而白话文跟生活关联度极高,如按照“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的理论,学生每天都在学习白话文,都在学习语文。至于外语,这完全是一种陌生的语言,没有生活基础,只有书本、课堂,实践性极低,但因为当今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使国人有了跟外国人交往的冲动,有了奋不顾身地去学外语的热情。文言文跟白话文和外文相比,难学、失落已成为事实。
  但文言文要考,这也是事实,并且占的比重还不低,约占基础分的四分之一。文言文的存在只是为了考试吗?肯定不是,有传承问题,有文化问题,有民族的生存与发展问题等等。作为老师,你必须去教文言文,并且要尽可能地去教好文言文,让学生能愉快地接受文言文。为了教好文言文,有些教师进入了误区,把文言文课上成历史课,上成思想课,如:上《六国论》时,竞大讲战争形势和赂与不赂;上《陈情表》时,竟大谈孝与忠对现代的意义……至于“文言”和文章的主旨都成了附庸。课的可听性是强了,但课的“文言”陛就弱了,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大概就是如此。虽然一篇文章可以从语文角度讲,也可以从历史角度、思想角度来讲,但前提是你是什么学科的老师——你是语文老师,还是历史老师、政治老师。如2004年上海高考历史卷中有一题: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期间,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时,引用了清末诗人丘逢甲《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潜。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问题:(1)这首诗写于哪一年?(2)为什么“四百万人同一哭”?(3)“春愁”是中国古诗词中常见的词语,作者以此为题抒发了怎样的情怀?这道题告诉我们,可以从历史的角度去读诗词,但这是历史老师的事。如果一堂文言文课,你过多地担当了历史老师的角色,这不是对我们语文老师的强化,我以为恰恰是对我们语文老师的弱化。
  我们要明确文言文和文言文教学这个事实,明确自己所担当的角色。
  二、我们需要共识
  要教好文言文,我想要达成一个共识:充实和扎实。文言文的用语很简约,但内涵很丰富。老师要讲的很多,如字词句、语法修辞、篇章结构、思想情感、历史文化等等。苏州大学陈国安教授所说:“丰满语言的两翼,绕到文字的背后,教会文学的思考,理解文化的人生。”文章是既定的,怎么教,其实也是老师学识修养的体现,因为这不仅是传授知识的问题,也是人格修养的问题。“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无非是讲老师对学生影响的深远。
  有老师在上《五人墓碑记》时,问学生:“‘呼中丞之名而詈之’中‘詈’字从课本注释看是“骂”的意思,那么如果换成‘呼中丞之名而骂之’行吗?”有学生说:“‘詈’字比‘骂’字更文雅一些,更符合文言文文体特点。”但有学生表示反对:“骂’字好,‘詈’字虽然文雅,并且符合文言特点,却不符合人物身份。”为了让讨论能进一步深入,老师让学生在《词语手册》中找到了两个字的辨析:“詈”和“骂”是一对同义词,但本义有差异。“骂”指恶言侮辱人。《广韵》上这样解释:“骂,恶言。”“詈”表示在骂别人时罗列对方的罪状或缺点。《正字通》上这样解释:“詈,罗织其言以相谤也。”显然,用“詈”,意在显示了他们慷慨激昂的英雄气概和誓死不屈与之斗争到底的决心。如此讨论分析,自然可谓丰富“充实”。这样的丰富“充实”,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更达到了理解课文的效果。
  老师教文言文要充实,学生学文言文要扎实。学生学文言文很需要学外语的精神,通假字、实词意义、虚词用法、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古汉语知识,都需要你花功夫去记。如果充实是内容的话,那么扎实是效果。说实在的,我们的扎实是不够的,在高一、高二,学生除了课堂上读了几篇文言文外,另外还读了几篇;要学生买一些课外书,大多是现代的小说、散文和所谓的满分作文,至于古代的,则基本没有。这看上去是学生的问题,其实是教师的问题,认为文言文费时多、见效慢、现代性差、实用性低、学文言文不合算等等。我想充实和扎实是学好文言文的两面,教师上课充实了,学生课后自然会扎实。如果教师上课天马行空,不着边际,既不讲实词虚词,也不讲文言句式,那么如何让学生扎实地去学呢?三、“文”和“言”的思考
  曾有相当长的时间,文言文教学是重“言”轻“文”的,但也不可否认,在新课程推进时,一些教师中出现了另一种情况——重“文”而轻“言”。这两种情况,其实是重工具性还是重人文性的问题。那么,文言文到底该教什么呢?我以为教“文”和“言”,即语言、文章、文化。具体说来,在文言文教学中既要重视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古汉语字词句的知识;又要注重文本的整体把握,赏析文章的篇章结构和写作技法;更要强调文本之后的思想情感和古代文化的传承和熏陶。以文章为中心,结合文章语境积累文言,进而体悟文化,使文言、文章、文化融为一体,使“文”“言”不分,“文”“言”并重。
  “文”“言”并重,是一种理念,而不是教条。你想一下,一篇文章要讲字、词、句等语言知识,又要传授文化常识,还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技巧、写作方法等等,如果不分轻重,这肯定是不可行的。你应把“文”“言”并重这种理念贯穿在整个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课文有难易,年级有高低,任务有轻重,关键是要灵活运用,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如:传记文字词句相对容易些,可以少花一些时间,而牵涉到的人物可能具有历史的文化的内涵,可以作一些发挥和联系。讲《鸿门宴》,文字上应该没有多少问题,其他方面教师大可以作些补充和延伸,如刘邦、项羽的性格、作风等。写景散文,字词句上的变化会多些,教学时就不宜快速,对有些词义的理解会有见仁见智的事。讲《滕王阁序》,仅是文字疏通上就要花不少时间,因此老师在“言”上有必要加强。再如:高中三年,也不宜一刀切,可分成三个学段进行,高一年级着重培养、提高释义能力,将重点放在文言文的词语、句子的准确理解上。高二年级重点放在文章的体悟和鉴赏上,高三年级则重在强化应试能力上。如果从现行的教材来看,必修一至必修五是第一层次,更多的是在语言知识上:选修《论语》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是第二、第三层次,重在文章鉴赏上、作者理解上、文化传承上,人文性体现得最为充分。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论文投稿1002080872 论文投稿1003158336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论文  
热点论文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1503-3935
微信号咨询:
18915033935
网站简介 核刊总览 普刊专栏 期刊验证 学术答疑 服务流程 写作指南 支付方式 信用说明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提供投稿辅导 论文投稿 投稿辅导 核心期刊检索 核心投稿辅导等服务,本站刊载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10031583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