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两例经济业务没有必然联系,但可从中得出每一笔经济业务的发生都会在对应账簿中作相应的对应记录,鸡出入簿证明有现金的付款业务和鸡的入账或转账情况,在费用簿中同样可以查到鸡的转账情况,是用做食用。
从上两例即审计和账簿对应记录来看,当时中国一笔经济业务的发生在对应账簿中作相应的对应业务的记录已经成为惯例。而且目前出土的汉简还有传马簿、钱出入簿、谷出入簿、兵簿、俸禄簿等,其账簿的细分必然为复式簿记的产生提供了基础。
在两千多年前的汉简中,可以得出其记账对象在当时看来是比较科学的,下例见《敦煌悬泉汉简释粹》:
五五出钱万八千,已给丞、狱丞、尉三人,秩各二百石,二月积九月
奉。卩。敦……(0214②:45)
六四出粟二斗四升,以食驪轩佐单門安將轉,從者一人,凡二人,人往来四食,食三升。(Ⅴ1311③:226)
第一简记录的是付给丞、狱丞、尉三人三个月的俸禄共八千钱,第二简记录的是拿出粟二斗四升招待驪轩佐单門安將轉,有一名從者,共两人。在这两简中丞、狱丞、尉三个人就是记账的对象,而在第二简中记账对象就是驪轩佐单門安將轉,從者一人,凡二人。
这样的例子在汉简中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从以上两简可以得出在汉简资料中也能体现出记账对象,同样也有人名,而且更为多样化。
同上例,第一简中的“出”和“给”可以理解为现在会计中的“贷”和“借”,其中“出”可以理解为现金的支出,记入“钱”科目的贷方,而“给”则指明“钱”到哪里去了,是“以给丞、狱丞、尉三人”,这样一出一给就很好的解释了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可以看作对一项经济业务都做了对应两笔的分录:
借:应付职工薪酬——丞6000
——狱丞6000
——尉6000
贷:现金18000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该简牍所描述更形似现在的借贷分录。
汉简记账有完整的凭证。
在汉简中已经能够看到初步完善的会计记账程序,下例见《敦煌悬泉汉简释粹》:
二〇〇甘露二年二月庚申朔丙戌,魚离置嗇夫禹移悬泉置,遣佐光持传马十匹,为冯夫人柱,禀軦麥小卅二石七斗,又茭二十五石二鈞。今寫券墨移书到,受薄入,三月报,毋令繆,如律令。(Ⅱ0115③:96)
这枚汉简的意思是说,魚离置嗇夫移书悬泉置,言冯夫人路过,马匹食用草料应及时造册上报,现在正式的凭证已经传达就可以记账了。从这枚汉简可以看到在西汉时会计审核制度已经比较完备,只有用墨笔书写的可作为正式凭证的文书,才能做为记账的凭证,这与现在的记账程序如出一辙。
上述“敦煌悬泉汉简”共同的特点,展示一条共有的思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来龙去脉清晰,能够体现复式簿记的基本特征。如果说只有一枚简牍显示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可能存在偶然因素。然而,通过以上比较,“悬泉汉简”具有与佛罗伦萨银行账一样的特征:记账方法是转账、记账对象为人名、记账方式也是上下分列,并且其证据更加丰富。不仅如此,汉简中的复式簿记还具有记账完整的凭证这一特有之处,从“悬泉汉简”中我们完全有理由得出这样的观点:在公元前的西汉,已经产生了复式簿记。虽然这种复式簿记与现在科学的复式簿记存在一些差别,但是在当时来说那已经是相当的先进的了。同时,随着探索力度的加深,越来越多的简牍都将显示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偶然变为必然。在此,众多的证据材料都显示出了我国西汉的简牍中已经产生了复式簿记。
【参考文献】
[1]郭道扬著.会计史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李孝林等著.中外会计史比较研究.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3]郭道扬著.会计发展史纲.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4]胡平生编.敦煌懸泉漢簡釋粹.上海古籍出版社.
[5]李孝林等著.比较会计史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6]李孝林,周汉.审计史新证.审计研究,2008,(1).
[7]李孝林.意大利、中国复式簿记产生比较观.会计之友,2005,(8).
[8]李孝林,张炯.复式簿记基本特征的争论.会计之友,2005,(7).
[9]郭道扬.复式簿记起源历史环境新论.会计研究,2007,(12).
[10]刘永泽,王觉.复式簿记在中国发展的回顾.会计研究,1994,(3).
[11]李孝林.我国复式记账法溯源.安徽财贸学院学报,1982,(1).
[12]黑泽清.复式簿记源流考.会计杂志,1934,(3).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