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五柳先生”有多重解读,至于柳成为隐逸遁世的代名词,则是在他之后形成。
三、论生之哲学
袁行霈说:“陶渊明不仅是诗人,也是哲人,具有深刻的哲学思考,这使他卓然于其他一般诗之上”,⑦陶渊明以哲人的方式写诗,又以诗人的情怀思考哲学,这就决定了他对人生有着独特的体会,这种体会比常人更为深刻和沉重。
魏晋以来的中正选官制度弊端日益显露,一种新的进仕途径应运而生,那就是征辟隐士。陶渊明在五次从仕之后,明白自己心之所属还是在田园躬耕。这种隐不同于当时大多以退为进之徒,他是低调的真隐,朱熹看得清楚:“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货。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⑧
陶渊明独立的哲学思考带给他崇尚自然的思想,诗中明确提到“自然”的共四处:
故极陈形影之苦,神辨自然以释之。(《形影神序》)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一)
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归去来兮辞序》)
又问听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答曰:“渐进自然。”(《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
陶渊明的自然观思想来源于老庄,它指的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一种质本如此,依照本心生活的状态。所以陶渊明反对人为装饰、矫揉造作,返璞归真才是他的追求,这也是他隐逸的思想基础。在老子思想中,无为而达到无不为是最好的作为,对世间万物就应抱朴含真。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思想,但庄子主张绝对的无为;在精神上他追求无所待的自由,这种自由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让王);在人生态度上,庄子知道只有顺应自然人生才得以安。老庄的这些思想,为陶渊明所吸收,成为他新自然观的主要组成部分。所以他的生死观就是“乘运顺化”。人活一世实难,就应该按照自己舒适的方式生活,他志不在荣利、功名,为人低调,与社会格格不入,倒不如饮酒作诗,读书赏菊,完善自身道德,在精神上进入自由的人生境界。
陶渊明的哲学理论其实就是一个字:“真”。这个“真”是一种对人生,宇宙的独特体悟。它是“真想初在襟”的人生理想,也是“任真无所先”的天人合一。这个“真”不会改变,但不是一成不变,可以通过后天修养,养真的条件就是远离世俗,固穷守节。这个“真”还是淳,与“伪”相对,是无欲,不争,不雕饰,不做作,保持天然状态。
综上,陶渊明的“不与世同”让他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他以“五柳”为号,向世人宣告着自己无所留恋的生活态度,并在实践中创了独有的“真我”自然哲学,这一切共同构成了一个丰富、鲜活、独一无二的陶渊明。
注释:
①钱钟书.管锥编(四)[M].北京:三联书店,2007.12.第1934-1935页.
②③④⑦袁行霈.陶渊明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第58、3、99、1页.
⑤高亨注.诗经今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3.第229页.
⑥钱志熙.陶渊明传[M].北京:中华书局,2012.8.第166-167页.
⑧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史教研室编.陶渊明资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5.7第75页.
参考文献:
[1]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3.4.
[2]袁行霈.陶渊明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
[3]钱志熙.陶渊明传[M].北京:中华书局,2012.8.
[4]钱钟书.管锥编(四)[M].北京:三联书店,2007.12.
[5]鲁迅.魏晋风度及其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12.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