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相比二层网络,三层网络符合模块化设计思想,具有层次清晰、传输速度快、故障排查容易等优点。目前大型的局域网多采用三层网络架构,此种网络架构方式已经发展的非常成熟。
关键词:二层网络;三层网络;数据包;广播风暴
自从美国国防部与上世纪60年代末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交换网络组,取名为ARPAnet,互联网的发展已经发展了40多年。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进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项进步就是1974年美国国防部向全世界公开了其研究成果——TCP/IP协议,这一举动直接推动了全世界网络技术的大跨步发展。
互联网技术在中国的起步较晚,但是中国政府正是意识到这一缺点,才下大力气推动国内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研发工作,今年来,我国的互联网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迄今为止,我国的网络技术已位居世界的前列。当今社会,我们的生活方式已经被互联网所改变,这一技术甚至已经改变了整个社会的发展的进程。据科学统计,截止到2011年底,我国的网民数量已经突破了五亿大关,平均三个人中就有一人使用互联网。
在这期间,网络结构也有了重大变化。
按照物理拓扑结构分类,网络结构经历了[1]总线型、环型、星型、树型、混合型等结构。
按照逻辑拓扑结构分类,网络结构经历了二层网络架构、三层网络架构以及最近兴起的大二层网络架构。
传统的数据交换都是在OSI参考模型的数据链路层发生的,也就是按照MAC地址进行寻址并进行数据转发,并建立和维护一个MAC地址表,用来记录接收到的数据包中的MAC地址及其所对应的端口。此种类型的网络均为小范围的二层网络。
二层网络的工作流程:
(1)数据包接收:首先交换机接收某端口中传输过来的数据包,并对该数据包的源文件进行解析,获取其源MAC地址,确定发放源数据包主机的接入端口;
(2)传输数据包到目的MAC地址:首先判断目的MAC地址是否存在,如果交换机所存储的MAC地址表中有此MAC地址所对应的端口,那么直接将数据包发送给这个端口;如果在交换机存储列表中找不到对应的目的MAC地址,交换机则会对数据包进行全端口广播,直至收到目的设备的回应,交换机通过此次广播学习、记忆并建立目的MAC地址和目的端口的对应关系,以备以后快速建立与该目的设备的联系;
(3)如果交换机所存储的MAC地址表中没有此地址,就会将数据包广播发送到所有端口上,当目的终端给出回应时,交换机又学习到了一个新的MAC地址与端口的对应关系,并存储在自身的MAC地址表中。当下次发送数据的时候就可以直接发送到这个端口而非广播发送了。
以上就是交换机将一个MAC地址添加到列表的流程,该过程循环往复,交换机就能够对整个网络中存在的MAC地址进行记忆并添加到地址列表,这就是二层(OSI二层)交换机对MAC地址进行建立、维护的全过程。
从上述过程不难看出,传统的二层网络结构模式虽然运行简便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网络规模的扩大,由于传统网络结构中采用的是广播的方式来实现数据的传输,极易形成广播风暴,进而造成网络的瘫痪[2]。这就是各个计算机研究机构所面临的“二层网络存在的天然瓶颈”,由于该瓶颈的存在,使得大规模的数据传输和资源共享难以实现,基于传统的二层网络结构也很难实现局域网络规模化。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