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语言必须通畅。自己都讲不通的语言又怎么能让学生明白呢? 其次,不同的文章风格必须配合不同的语言风格。比如,上《荷塘月色》时,语言就必须细腻优美,配合月下的美景诗意大发。上《琵琶行》时,语言就必须哀怨愁闷,让学生一起与白居易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慨叹。而上《看客》时,语言又必须充满冷嘲热讽,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看客们的丑恶嘴脸。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有了情感的基础,再把这份"言"修饰与润色一下,那就更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当然,别忘了再配上极具煽情效果的语音语调。声音要有穿透力,不一定有多响亮,但每一声都发自丹田,能穿透进学生的心灵。语调必须抑扬顿挫,激动时高声呼喝,悲戚时低声唏嘘,这样既能突出重点,又能体现情感的起伏,自然象"吸盘"一样把学生的心牢牢吸住。 感染细节二:眼神配合手势的运用:眼睛是不会骗人的,教师有没有用心讲课,一看眼睛就知道了。有一次听一位老师上《〈指南录〉后序》,她并没有多么华丽的语言,但她的眼神很能感染人。当讲到文天祥"我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她眼神中流露出的是崇拜与钦佩。当将到文天祥的惨死时,她眼神中流露出的是悲愤与惋惜。而当她提问学生时,她总是真诚地直视对方,当学生快要回答出来时,她的眼中满是期盼与鼓励。不仅如此,她的一只手总是在空中挥舞着,或许这种挥舞并没有特别的意思,但却是她情感外泄的方式。这样一位真性情的老师,怎能不感染学生。 在做到以上感染学生的细节后,下面谈谈感染的方法问题。我总结了三种方法: 一.设置悬念法 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心很重,抓住他们的这一心理,常常设置悬念吊足他们的"胃口",能令学生很快地进入"角色"。 有一次上鲁迅的《药》,我知道学生普遍对上鲁迅的课文很"感冒",怎样能在一开头就引起他们的兴趣并带他们走进那个年代,于是我用了这样一个颇有悬念的开头:当时的旧中国犹如一个倒扣在地上的澡盆,里面是密不透风,不着一丝光线,澡盆里的人都熟睡着,偶而有一二个人醒来,想叫醒其他人,却也因为力量太小而终究作罢。这时候突然出现了一个人,这个人对于旧中国的意义就象西方出现了佐罗一样,他手挥一把利剑,把澡盆劈开一条裂缝,让光线透进来,把睡着的人叫醒,大家知不知道,这个人是谁?同学们一下子兴致盎然起来。尝到了这一甜头后,在上课的过程中我经常运用这一手法,效果非常好。比如我常用"猜一猜"这样的词引起同学们兴趣。"猜一猜下面发生了什么事""猜一猜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用了"猜"这个字眼,学生马上有种解迷题的兴趣,自然精神大为集中。 二.设置情境法 有时一个生动的情境往往比枯燥的理论说教功效大百倍。有一次听一位老师上的主题教育课--诚信。他没有在课上用大量的理论依据向同学们生硬地灌输诚信的意义,而是用了一系列的情境让学生在互相辩驳和思维的碰撞中体会诚信的真意。比如其中一个情境是:小明看见表哥在吸毒,他原本答应表哥帮他隐瞒的,但最终还是告诉了警察,请你谈谈对小明这一作法的看法。同学们唇枪舌战,有同学认为小明的做法是大义灭亲,有同学认为小明的做法理论上正确,但从亲情角度上又过于残忍,最终在互相辩驳中同学们达成了共识,那就是在情与法冲突的时候,诚信应该站在法的一边。情景法最大的好处就是能使问题深入浅出,并且更贴进学生的生活实际,容易引发他们的共鸣。 三.角色大转换。 让学生变成文中的角色,让他们身临其境地体会人物的感情,这也是感染学生的好方法。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有一次让几位学生表演课本剧《项链》,扮演女主角的那位女孩分析的玛蒂儿德的性格就是要比其他学生来得深刻,我想这就是因为她在扮演的过程中已经不知不觉地把自己当成了主人公。当然,在实际上课中不可能经常叫学生去扮演文中角色,而我通常用的办法就是靠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激发他们的想象,让他们在脑海里自己扮演一回。比如,我常常用"现在假设你是。。。。。"这样的句子,然后再把角色的所处的状况绘声绘色一番:"现在假设你是抒情主人公,你苦苦追求的伊人总是可望而不可即,你会是怎样一种心情?"让学生变成文中的角色,学生一旦被感染"入戏",自然就能把人物的感情挖得更深更透。 我想,一堂精彩的语文课就应该是一堂极具感染力的课,台上站的是"手舞足蹈"的老师,台下听的是"手舞足蹈"的学生,互相感染,彼此共鸣,那种心灵的共振,灵魂的交汇,情感的融合是美妙得无与伦比的感觉。那一刻,谁还说做语文教师不幸福呢? 。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