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重新认识媒体与民族文化传播的复杂关系,培育生长点、交叉点 从表层上看,媒体与民族文化传播之间是传播载体与传播内容的关系,这种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社会信息环境(包括信息技术、信息经济、信息法制、信息文化等环境)的制约;而社会信息环境的改进和优化,也会提升媒体传播民族文化的广度、深度和效率。从深层看,媒体与民族文化传播之间是建构与被建构的关系,而传播则是实现这种建构和被建构的前提。民族文化在通过媒体实现传播之前,需要在信息编码基础上实现文本化,而文本化就是一个建构(编码)的过程,其中既有媒体的作用,也有文本生产者的作用。当媒介文本经过传输网络抵达受众或用户面前时,受众或用户还会参照特定的语境和其他文本,对文本的意义进行解读(解码),这种解读也是一种社会化的建构。当承载着文化信息的媒介文本抵达不同民族或不同地域的受众或用户面前时,后者对文本的解读就具有了跨文化建构的作用。第三,媒体与民族文化传播之间还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建构关系。一种是纪实性建构与被建构的关系。这种建构旨在客观、真实、完整地反映民族文化的原生状态和本来面貌,基于这种建构的传播过程是一种文化扩散、文化流传过程。另一种是创造性建构或创意性建构与被建构的关系。这种建构是将民族文化的元素融入新的文本框架,实现民族文化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基于这种建构的传播过程是一种文化创新、文化创意的传播过程。二者对于民族文化传播都具有意义,应选好生长点、交叉点,并给予培育。第四,媒体与民族文化传播之间是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的关系。媒体对民族文化的传播可以丰富这一文化的形态和结构,从而进一步促进这一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同时也可以丰富媒体文化自身的形态和结构,促进媒体文化的传播与发展。第五,媒体对民族文化的传播是价值生成、价值转换的过程。由此生成的文化艺术价值、产业经济价值既可以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也可以使大众获得精神文化上的享受。 六、重视当代大众传播研究,有意识地培育生长点、交叉点 在网络时代,以广播、电影、电视、报纸为代表的大众传播媒介在传播主体、传播方式、传播形态、传播功能、传播效果等方面,都出现了新的变化。大众传播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展,大众传播深度融入网络空间的趋势日益明显,迫切需要在媒介融合发展、数字内容经济、微时代等多重语境下重新考察大众传播,揭示其在主体上、结构上、功能上、效果上的本质变化。其次,大众传播理论在当今媒介化社会、网络化社会中遇到了许多新挑战,这也为理论发展提供了新机遇,迫切需要通过实证的、规范的研究,揭示其最新发展和最新应用。第三,大众传播仍是当今社会的主流传播形态,其社会影响力借助新媒体、新平台、新服务,仍有继续扩大的空间。特别是在当今的社会转型期,大众传播对于传播主流价值观、主流文化,对于民主政治建设、公民社会建设、多元文化社会建设、法制社会建设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研究当代大众传播的最新变革和大众传播理论的最新发展,既是学科发展自身的需要,也是服务社会特别是服务于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需要。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