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本质是人的现代化。而实现人的现代化,关键靠教育。因此,教育现代化尤其重要,县域教育现代化的进程,特别是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又尤其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从以上各地县域教育共同体丰富的实践中不难看出,在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县域教育共同体又成为一种理想选择和重要载体。现在的关键是,如何进行县域教育共同体的文化重构,以顺应和推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当前,县域教育共同体的建设正处于一个关键转型期。一方面,我们再也不能用西方的、原始意义上的“共同体”的标准来审视我们现在的县域教育共同体,那不是我们的文化根基;另一方面,也不能用学校内的共同体(最多的是学习共同体)或者全国性区域教育共同体的标准来衡量和建设县域教育共同体,因为它们的文化风格不同。笔者以为,今后县域教育共同体的文化重构,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形成核心理念 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追求,县域教育共同体也是实现这种价值追求的一种载体。“共同体总是好东西。”但共同体也存在矛盾,那就是鲍曼所讲的“自由与确定性”。其实,在上述所分析的各种共同体中,不管是西方的还是中国的,也不管是过去的还是现在的,任何一个共同体必定也是一个矛盾的对立统一体,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如何更好地处理和解决这些矛盾。笔者认为,那就是树立“和而不同”的核心理念。 在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深化县域教育改革的进程中,在社会转型和教育价值多元化的背景下,树立“和而不同”的核心理念,就是用正确的、先进并富有时代精神的教育思想与理念,来建设县域教育共同体的核心文化,来激励、引领、指导和团结共同体内的教师,促进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信念,形成基本的教育价值认同,从而有效实现县域教育的价值目标。“和”就是师师之间、学校之间、学科之间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下、贵贱和优劣之分,有的是宽容和包容,有的是取长补短,有的是真诚合作;“不同”是在这一基础上的个性张扬与竞争,“提倡冒尖与冒险,但又允许失误、允许僭越,还允许失败”,能保持思想的自由与人格的独立。这,也就是“和而不同”的境界所在、价值所在。 2.改进组织方式 如上所述,当下的县域教育共同体往往是一种目的理性的、行政控制的、整齐划一的、同质性的,即使有学术型的,也不完全是自由的、精神与情感的、价值认同的共同体。这样的行政化、制度化的组织架构,难以形成共同体的文化氛围,不能发挥共同体的真正文化张力。我们理想的组织管理方式是:“组织是一个合作性的、社团的、甚至是协作的系统。在这样一个组织体系中,奇思妙想处处可见,只有当不同指挥管理层的领导能够充分发挥下属的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些奇思妙想才能显示其威力。”[9]这种共同体是一个既有纵向联系又有横向沟通和交流、合作、民主、开放的体系,强调“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多向联系通道。应当看到,县域中的每个学校和教师都是富有创造力的主体,共同体就是要使他们在分享决策权的基础上,进行纵横沟通以形成共同目标和共同责任。这样,政府的教育责任自然而然就成为每一所学校、每一名教师的教育责任,进而打破学校的围墙,打破学科的界限,打破教师的身份,使教师从单位人转变成系统人,最终转变成社会人,努力形成一种责任、权利与义务协同发展的新机制。 3.优化构建策略 一是系统规划,整体推进。县域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涵盖着基础教育的各个方面。对于县域教育共同体的系统规划,从全国各地的已有经验来看,不少地方明显缺少系统的统筹、衔接、联系,缺乏核心文化的引领,对共同体的认识不够,凝聚力不强,吸引力不大,这样会造成教育共同体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因此,在县域范畴内,将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工作群体打造成目标一致、齐心协力、团结奋斗、各具特色的教育共同体,是实现县域教育改革的重要保障。当然,强化整体推进,并不是否定点上突破,而是要将整体推进与点上突破更好统整起来。事实上,人们目前普遍关注的是另一个重点——课堂学习共同体,它主要就是在学校这个层面的,不论是日本的佐藤学,还是国内不少学校,都在这方面进行了研究和实践,也取得了不少成果。可现实又告诉我们,目前的课堂教学改革只是点上“开花”很好,面上“结果”很难。所以,改变这一现状,就得从县域层面整体设计、综合推进,这会更有利于县域内课堂教学改革的真正发生。 二是文化引领,特色发展。文化是一种风气。一个区域教育之优劣,决定于其教育文化精神境界之有无与高低。同理,在教育共同体内,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共同体。所以,用先进的教育文化来引领教育共同体的特色发展,就能有效解决共同体内部的真正合作与交流,促进全面的合作文化和共享文化。差异、特色是基础教育生动活泼发展不可缺少的元素,也是教育共同体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特色发展就是在核心理念和教育文化的引领下,根据不同的目标、不同的任务、不同的兴趣、不同的组织形态,逐步形成不同的共同体文化精神。更为重要的是,特色发展的关键是要推动每一个教育共同体最终走向自主发展、自然发展和自发发展。 综上所述,对于区域教育中最为关键的县域教育共同体,我们认为,这样的文化考察与重构是有意义的,也是重要的,尽管其中肯定有不少认识和观点是表象的,有局限性的。因为任何文化本身都有可能是片面的,所以,很可能没法形成对教育共同体的完整的理解,但我们坚信,正是有了这样的努力和尝试,才有可能让县域教育共同体引起更多人的关注、进入更多人的视野、促进更多人去研究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德]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95. [2]张志旻,赵世奎.共同体的界定、内涵及其生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10). [3]包万平,李金波.社会需要有文化归属感的大学[N].科学时报,2010-01-12. [4]刘利明.走内涵式综合改革之路——关于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J].人民教育,2013(10). [5]成都武侯区六大措施推动城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EB/OL].http://www.jyb.cn/basc/dxjy/201004/t20100427_356279.html. [6]许新海.区域教育共同体建设形态及其价值[J].人民教育,2012(24). [7]梅红星.让优质教育资源在更大范围内流动——探访恩施市“打造学校发展共同体”课题[J].湖北教育:综合资讯,2012(2). [8]宋全政.让城乡孩子同享一片蓝天[N].中国教育报,2003-10-08(1). [9]罗伯特·G·欧文斯.教育组织行为学[M].窦卫霖,温建平,王越,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6.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