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左右,L老师参加了南通市命题骨干教师培训,并参与了当年市中考数学命题。L老师认为那次培训活动是其成长中的关键事件。 “在那次培训活动上,我结识了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江苏省中学数学特级教师符老师,符老师给我明确了专业成长的方向,他的那句‘L老师,要尽快从解题研究中走出来,教学研究才是大道’至今还不绝于耳。” 教师的专业成长主要是一个渐变发展的过程,在某一时段出现的一些所谓“关键事件”也可能使得专业发展发生突变和质变。关键事件有时可能是一个难忘的经历,有时可能仅仅是一个人一句话。“关键事件能否成为关键事件并不取决于其本身,而是在于由其所引起的对自己过去已有专业结构的反思、未来专业结构的选择以及在目前情况下如何实施专业结构重构的决策过程。否则,所谓的关键时期、关键事件只能对教师有潜在的专业发展意义,而难以实际推动教师专业发展。”[5]符老师的一句话“要尽快从解题研究走出来,教学研究才是大道”,实际上给处于专业发展“高原期”的L老师以类似禅宗式的棒喝,促其猛醒促其反思。 (五)名师工作室:引领专业成长 与符老师的相遇成为L老师专业发展中的转折点,在此后的发展中符老师给予L老师以悉心指导与提携,成为符老师名师工作室的成员,参与符老师组织的各种活动。在符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了“数学课学生讲题”“学生撰写反思性小文章”两项教学研究,在初中数学教师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吸引了全国不少初中数学教师参与。他们建立了专题研究博客,每天都上传学生作品,同行们互相点评孩子们的作品,并利用QQ群坚持“周一有约”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互相影响、一起成长,也分享着职业幸福。 通过实践与研究,L老师在核心期刊相继发表了《让学生在“讲题”中提高数学能力》《让学生“讲题”,教师做什么》《学生“讲题”,教师应该“在场”》《学生撰写反思性“小文章”:容易做,值得做》等论文,产生一定影响。2013年1月23日,山东张海生老师发表在《中国教育报》上的文章《究竟向名师学什么》中有这样的文字:“江苏有一位教师的‘数学课学生讲题’、‘学生反思小论文’研究受到很多教师推崇和借鉴,并且借助网络平台,帮助了众多的‘同行者’。”[6]此文中所写的“江苏有一位教师”,据证实指的就是L老师。 (六)“我的阅读方式:链接式专业阅读” L老师每年都自费订阅十多种教学专业杂志。阅读杂志时,L老师一般只关注“大家”的文章,每期杂志只精读一两篇,其他文章以浏览为主。这种“精读”很有特点,L老师把它称之为“链接式专业阅读”。 “当精读某篇文章,其中的观点引发我的兴趣或共鸣时,我会查找相关的文章或根据参考文献进行‘溯源’阅读,我把这种阅读自谓为链接式专业阅读,将参考文献一起认真体会、理解,方能获得豁然开朗的阅读快感。” L老师阅读杂志的另一个特点是进行“主题阅读”,总是紧密结合自己一段时间内的思考、兴趣与研究方向进行阅读,认为这样的阅读更“专”,也能节约时间。 从L老师购买的70多本数学专业书籍中,可以从另一个侧面看到其专业阅读的深度。这些书目有波利亚的《怎样解题》《数学与猜想》《数学的发现》,弗赖登塔尔的《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数学教育再探》,克莱茵的《古今数学思想》,多尔的《课程愿景》,R·柯朗《什么是数学:对思想和方法的基本研究》,国内数学教育专家史宁中、郑毓信、涂荣豹、裴光亚、张奠宙等的著作也尽收其中。 在阅读这些数学教育专家的专著时,L老师的读书笔记也显得与众不同,采用Excel表进行摘录,一行行一列列条目分明,L老师说:“这样方便日后及时查找、索引,我的阅读摘录已积累了2000余条。”这样的读书笔记是另一种形式的“链接”,通过Excel表链接了专家的思想和自己的思考。 L老师给人的感觉是一位自我学习能力很强的人。在交谈中我们了解到,L老师从不打牌,从不上网打游戏,连上学期间最爱的篮球也很少打了,有八年时间基本不看电视,业余时间基本用来进行阅读、研究和写作。 (七)努力锤炼数学课堂教学“三项基本功” 新授课、习题课、试卷讲评课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三种基本课型,L老师认为数学教师上好这三种课型的关键是要锤炼“三项基本功”,即:善于举例、善于提问、恰当处理多元化与优化的关系,他在发表的论文《数学教师的“三项基本功”:举例、追问、点评》中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了自己的一些做法和认识。 “善于举例”即是试图通过表征不同的数学概念、问题解法的多样化、反思感悟的多视角等方向,在不同的列举中,帮助学生发现、感悟变化中的不变因素,并由“多”逐步深入到“一(本质)”。 “有效追问”除了对学生已有发现的深入追问,以便将成果扩大化以外,还可以通过追问引发学生独立思考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或是通过对概念的理解的多元性、多视角展开追问,追问学生是如何理解的,引导他们举出适当例子来反馈学情。 “即时性点评”既需要重视数学科学性(如生成中的正确、错误、错误中的合理性分析等)的一面,同时如何点评又会涉及很多课堂艺术性。面对课堂生成中的学生表现及解法的思辨等诸多情况,来上一段富有启发性的链接式点评,往往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L老师着力锤炼自己的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和教学技艺,在课堂上认真做好组织学习、思维引导和及时评价工作,努力让数学课堂实现从“讲”到“学”的转变。 (八)怎样提高现场学习力 虽然L老师处在偏僻的乡村学校,但还是经常争取机会参加省内外的一些教研活动,也曾二十多次应邀到各地上课或做讲座,常与一些专家、名师以及众多的一线同行交流。从最近发表在《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3年第5期上的文章《数学教师该怎样提升现场学习力?》,我们也许可以窥见L老师是如何参与这些教研活动和如何在这些活动中提高自己现场学习力的: “现场学习力需要专注其中,在自己的课堂上,教师良好的现场学习力需要“入教”;在同行的课堂上,专注其中主要表现在尝试理解教者的教与学生的学,及时记录精彩的或有遗憾的教学瞬间,进而思辨式地思考;在各种教研活动中,积极参与倾听,理解专家或同行的发言,提取并思辨他们的观点,及时梳理记录。” L老师认为提高现场学习力需要带着“钉子”和“钩子”进入现场,“钉子”就是要专注其中即时捕捉;“钩子”就是要把现场中有用的资源“钩”出来,“钩”到笔记本上和自己的脑海中,实现有效转化。 三、讨论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L老师正行进在成长的道路上,还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着自己的学科教学知识,要从他的成长故事中较为系统地理解、阐释和总结学科教学知识的生成与发展也许是困难的,但我们还是可以从L老师的成长中得到一些启示。 (一)对L老师的学科教学知识构成成分的分析与思考
德鲁特等人认为学科教学知识是由学科内容知识、教学法知识、关于学生的知识和教学情境知识四种成分相互关联、整合在一起的融合体,这四种要素的整合过程就是个体观念变化、整合,最终形成学科教学知识的过程。[7]通过对L老师学科教学知识构成成分的分析,我们有如下一些认识: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