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完善图书馆特色馆藏的措施 当前图书馆特色馆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地方文献较丰富,而学科或专业、文献类型、文种、数据库等特色文献较少;有的图书馆对特色馆藏建设不够重视等。图书馆特色馆藏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特色文献资料还要不断更新扩充,及时将新收集的文献纳入馆藏,从而保障其系统、完整和时效。完善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本文认为需采取的措施有以下几方面: 1.全面收集和整理特色文献 在确立特色馆藏建设方向之后,首先需要馆员系统地从书刊、电子出版物、数据库及网络中收集信息资源,筛选并整理出特色文献信息。还可与其他社会机构如政府机构、科研部门、高校、企业进行合作,以购买、交换、定制、接受赠送等方式获取所需的文献,并通过报纸、电视台和网络等媒介向全社会征集文献。对初步收集所形成的原始文献,要进行整理、分类、排序,编制书目索引,并进行概括性、综合性描述,编写成专题述评、动态综述等加工文献,方便读者检索及使用。 收集文献的过程中,要兼顾文献的数量和质量,首先数量众多,能充分体现出文献特色,为读者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满足各种需要;而质量较高的特色文献,能保障文献的价值,为此,需确保将重要的、经典的核心文献入藏,还需及时与读者沟通,接收读者的反馈意见,及时加以调整和纠正。 2.实现特色文献数字化 现代图书馆中纸质文献和数字文献并存,数字文献的普及是数字化、网络化的必然结果。数字文献的优点有:检索方便快捷,承载信息量大,可以承载丰富多彩的图像、视频、声音,有较强的交互性等,满足了读者快捷方便的阅读需求。实现特色馆藏数字化的具体方法有: 首先,将所收集的纸质文献数字化,纳入特色馆藏数据库。纸质文献的数字化主要使用扫描仪作为信息的入口,对纸质文献进行逐页扫描、格式转换、文件压缩、加密控制,并输入计算机,以图像和文本两种方式存储。如果以图像文件的形式存贮,需借助光学字符识别技术(OCR),将扫描图像转化为数字,才能成为可以任意检索的文件,而文本文件无须借助OCR就可被计算机自动识别和检索。 其次,通过购买、交换、定制、接受赠送等方式,取得符合本馆收藏特色的电子图书、期刊、光盘等。根据中国图书商报社和读吧网2011年发布的《中国电子图书发展趋势报告》,2010年电子图书总量达到115万种,内容涵盖社科、文学、科技、教育等领域。在特色馆藏建设过程中,馆员要从大量的电子书刊中筛选出所需的特色文献,纳入相应的馆藏分类。 再次,建设虚拟特色馆藏。图书馆仅有本馆文献资源远不能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还需要引进馆外的文献资源。图书馆可通过购买、租用等方式取得联机检索数据库的使用权,扩大本馆可使用的电子信息资源。目前国内提供大型学术性数据库的网站如万方、中国知网、维普期刊,提供人文休闲类期刊的网站如博看网、龙源期刊网,提供图书音频的网站如天方听书网,这些数据库一般都不是免费使用的,各图书馆可以互相联合,共同出资,共同取得数据库的使用权。 3.提高馆员业务水平 图书馆特色馆藏发展对馆员的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馆员除了达到拥有扎实的图书专业知识、熟悉图书业务流程的基本要求,还要达到以下要求:一是对特色学科、专业知识有系统全面的了解,熟悉该学科、专业的研究成果以及最新发展动态,对地方文献有广泛深刻的掌握等。二是具备相应计算机和网络知识,无论是收集网络文献,还是特色文献数字化与资源共享网络建设,都需要馆员熟练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因此,图书馆特色馆藏发展过程中,需加强对馆员的继续教育和人才培养,通过馆内外业务培训、学术研讨会、参观学习等方式,提高馆员的业务水平,使馆员知识结构不断更新,掌握和运用所学的各项知识,完成特色馆藏建设工作。 四、结束语 公共图书馆通过发展特色馆藏,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促进信息的汇聚与交流,能为更多读者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在各种信息媒体竞相争夺市场的形势下,突出自身的竞争优势。图书馆加强特色馆藏建设,还能促使社会各界关注并参与到自身发展,从而扩大图书馆的社会认知度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金以明.图书馆特色馆藏资源建设[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6):93-97. [2]孔彦.公共图书馆数字化特色馆藏建设探讨[J].江西图书馆学刊,2012(1):25-27.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