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联系电话
论文范文 当前位置: > 写作指南 > 论文范文 >

基于动态比较优势理论的中美贸易失衡原因解析(2)

时间:2014-02-08 16:01来源:核心期刊网 作者:俞雷等 点击:
(四)中美贸易统计偏差 中美贸易统计口径的差异,导致两国在统计双边贸易额时出现较大差异。以2009年为例,中国统计的中美贸易顺差为1433.72亿美元,美国统计的中美贸易逆差为2399.5亿美元。出现如此大的差距,是

  (四)中美贸易统计偏差

  中美贸易统计口径的差异,导致两国在统计双边贸易额时出现较大差异。以2009年为例,中国统计的中美贸易顺差为1433.72亿美元,美国统计的中美贸易逆差为2399.5亿美元。出现如此大的差距,是由于中美两国统计部门在产品类别划分、计价方式、贸易地域的确定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在统计范围上,中国采用总贸易制,美国采用专门贸易制,美国的贸易统计范围大于中国,从而增加了美方统计数据。

  从动态比较优势原理分析中美贸易失衡

  (一)相关理论回顾

  比较优势理论是本文进行分析的理论基础。这一理论的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从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延伸出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继承了比较优势的精髓,从强调劳动力质量的差别,转向劳动力数量的差别;美国经济学家雷蒙德弗雷在1968年的论文《产品周期中的国际贸易》中,进一步将比较优势理论动态化。

  斯密在其1776年出版的代表性著作《国富论》中,首次提出了绝对比较优势理论。斯密认为,自然优势和后发优势可以使一个国家在特定商品的生产方面节约劳动时间,形成成本优势,进而产生价格优势,提升该产品的竞争力。每个国家由于其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都具有适宜生产某些特定产品的绝对有利的条件,各国对在本国生产成本较低的产品进行专业化生产,并彼此交换产品,能够使所有参与交换的国家都获利。

  李嘉图开创性继承了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突破了其局限性,提出了相对比较优势理论。他通过建立一个简化的经典模型来证明:即使一个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上没有绝对优势,仍然可以通过发挥比较优势而在国际贸易中获利。

  20世纪初,赫克歇尔和俄林从生产要素比例的差别出发,解释了生产成本和商品价格的不同,以此说明比较优势的产生。这个解释克服了斯密和李嘉图贸易模型中的局限性,认为资本、土地以及其他生产要素与劳动力一起都在生产中起重要作用,并影响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不同的商品生产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配置,而各国生产要素的储备比例和资源禀赋不同,正是这种生产资源配置或要素禀赋上的差别才是国际贸易的基础。

  美国经济学家弗农把产品的生命周期划分为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和标准产品阶段。在新产品阶段,以美国为代表的技术发达和资金充裕的国家具有比较优势,因而垄断了这类产品的生产;在成熟产品阶段,技术日趋成熟,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具有比较优势,产品生产转向这些国家更具竞争力;而到了产品标准化阶段,技术垄断优势已经丧失,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价格上,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具有比较优势,这正是目前中国制造业的优势所在。

  (二)从动态比较优势理论探讨中美贸易失衡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美国贸易品的结构变化趋势如下:一是中美贸易初级产品(SITC码中0-4类)美方顺差,而工业制成品(SITC码中5-9类)中方顺差。二是美国对中国出口产品中,初级产品所占比重有所增加,而中国对美国出口贸易中,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大幅增加。三是历年美国对中国出口份额最高的十大产品中,可以粗略归为三大类:运输设备,各种机械,占比为32%;有机化学品和初级形状塑料,占比为10%;以大豆为代表的转基因油籽,在2000年以后占比大幅度增加,目前占比20%左右。四是历年中国对美国出口份额最高的十大产品中,总结为两大类:纺织品、服饰、服装等杂项制品,占比20%左右;机械设备、办公设备、电子信息设备,这类产品在2007年已经占中国对美国出口商品总量的47%。

  根据要素禀赋理论,两国的禀赋结构决定了两国的分工和贸易结构。美国是发达国家,资本和技术丰富,而劳动力较为昂贵,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量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同时,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与美国形成互补,资本贫乏,技术相对落后,但劳动力成本具有竞争力。按照资源禀赋理论,中国应该向美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而美国应该向中国出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

  通过分析中美贸易产品结构的变迁,可以发现,目前,中国向美国大量出口的商品包括电子信息设备、办公设备、机械设备,这些产品已经占到中国对美出口额的47%。由此可见,近年来,中国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对美出口迅速增加。

  弗农的生命周期理论可以解释这一现象:这些产品属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品,在其最初创新阶段,资本充裕、科技发达的美国具有比较优势;到成熟阶段,这些产品的生产会转向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中国;而到标准化阶段,这些产品的比较优势已完全转移到劳动密集的中国。近年来,中国对美出口中,高科技产品所占比重逐渐增加。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尽管中国对美高科技产品出口大量增加,但这些看似资本密集型的电子产品和机械产品,实质上仍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中国在对美这类产品的出口增加完全是由于这些产品生命周期的阶段因素,是遵循了比较优势的。

  以在中美贸易中占比较大的电子信息产业为例来进行分析。电子信息产业,以计算机、手机、电视机为代表,这些技术均始发于美国、日本等资本密集型国家,随着近些年技术的标准化,已经处于产品成熟阶段,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大量向我国转移。2004年以来这些产品的出口额如图2所示。中国同时成为世界最大的手机、笔记本电脑、电视机生产基地,以手机为例,如图3所示。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论文投稿1002080872 论文投稿1003158336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论文  
热点论文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1503-3935
微信号咨询:
18915033935
网站简介 核刊总览 普刊专栏 期刊验证 学术答疑 服务流程 写作指南 支付方式 信用说明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提供投稿辅导 论文投稿 投稿辅导 核心期刊检索 核心投稿辅导等服务,本站刊载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10031583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