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库点上,选择了位于辽中、辽东、辽南、辽西、辽北辽宁不同方位仓储量较大,仓型相对齐全且的库点作为实验库点;每个库点各选取三个浅圆仓和三个高大平房仓作为实验仓,其中一组浅圆仓和高大平房仓中储藏2005年产玉米,一组浅圆仓和高大平房仓中储藏2006年产玉米,另一组浅圆仓和高大平房仓用于储藏2007年产玉米。所选浅圆仓直径在30m左右,檐高14.5m左右,装粮线高14m左右;高大平房仓跨度在24m左右,长50m左右,装粮线高一般为6m。
储藏条件要求均采用常规储藏,即在自然气候条件下,采取清洁卫生、自然通风、定期检测粮情等一般技术处理和常规管理措施进行储藏。
在扦送样要求上,以玉米的储藏年限3年为一个周期,每年3月、6月、9月、12月10日前由试验库点对所选货位进行扦样,每次扦样时所设的扦样点要保持一致。统一要求高大平房仓设三区11个点,采用5根扦样管,每次扦取55个点形成一份综合样品;浅圆仓按中心一个点,半径两个点,外围四个点共7个点,采用8根扦样管(即10米深左右)。样品扦取后统一送到指定单位按照国家规定方法进行脂肪酸值测定。
2数据分析
截止2009年9月,通过对生产年限为05年、06年、07年30个货位在常规储藏条件下连续跟踪检测,获得的300个数据(见附表2)表明在常规储藏条件下玉米脂肪酸值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而增高。
为防止脂肪酸值偏高会导致储藏达不到试验年限而终止试验,所选货位的脂肪酸值略低于辽宁地区入仓玉米脂肪酸平均值,在所选的30个货位中,入仓后检验玉米脂肪酸值最低为32.5(KOH/干基)/(mg/100g),最高为43.0(KOH/干基)/(mg/100g),平均值为38.4(KOH/干基)/(mg/100g)。各年度产玉米脂肪酸值的变化情况如下:
2005年产的10个玉米货位于当年12月份入库,2006年3月平房仓脂肪酸值平均为38.4(KOH/干基)/(mg/100g),浅圆仓平均为40.5(KOH/干基)/(mg/100g);12月份检测时平房仓平均脂肪酸值升至47.6(KOH/干基)/(mg/100g),浅圆仓平均为47.9(KOH/干基)/(mg/100g);2007年12月份平房仓平均脂肪酸值升至56.5(KOH/干基)/(mg/100g),浅圆仓平均为54.8(KOH/干基)/(mg/100g),储藏二年已全部达到轻度不宜存。2008年12月份平房仓脂肪酸值升至65.2(KOH/干基)/(mg/100g),浅圆仓平均达61.5(KOH/干基)/(mg/100g)。
2006年产的10个玉米货位于当年12月份入库,2007年3月平房仓脂肪酸值平均为38.6(KOH/干基)/(mg/100g),浅圆仓平均为36.0(KOH/干基)/(mg/100g);12月份检测时平房仓平均脂肪酸值升至47.5(KOH/干基)/(mg/100g),浅圆仓平均为43.1(KOH/干基)/(mg/100g);2008年12月份平房仓平均脂肪酸值升至56.3(KOH/干基)/(mg/100g),浅圆仓平均为50.0(KOH/干基)/(mg/100g)。2009年9月份检测时平房仓脂肪酸值升至64.7(KOH/干基)/(mg/100g),浅圆仓平均达56.8(KOH/干基)/(mg/100g)。
2007年产的10个货位于当年12月份入库,2008年3月平房仓脂肪酸值平均为38.8(KOH/干基)/(mg/100g),浅圆仓平均为38.1(KOH/干基)/(mg/100g);12月份检测时平房仓平均脂肪酸值升至47.7(KOH/干基)/(mg/100g),浅圆仓平均为45.1(KOH/干基)/(mg/100g);2009年9月份检测时平房仓脂肪酸值升至54.9(KOH/干基)/(mg/100g),浅圆仓平均达50.5(KOH/干基)/(mg/100g)。
3结论
试验表明,常规储藏条件下储藏在不同仓型的玉米其脂肪酸值变化幅度是不一样的。一般而言,浅圆仓内储藏的玉米其脂肪酸值总体变化幅度要比平房仓内储藏玉米的脂肪酸值变化小。脂肪酸值变化幅度情况见表1。
本文分析了常规储藏条件下浅圆仓储粮与高大平房仓储粮玉米脂肪酸值的变化幅度,为承储库点根据不同脂肪酸值选择不同的仓型进行储藏提供了一些粗浅的依据。由于储粮条件的不同和保管措施的实施会产生不同的储粮效果,脂肪酸值的变化情况也会不同,在今后的工作中将进一步加以探讨。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