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联系电话
论文范文 当前位置: > 写作指南 > 论文范文 >

湖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路与模式研究

时间:2013-12-26 13:37来源:核心期刊网 作者:刘莉 点击:
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大战略和历史性任务,是现阶段经济发展的一大热点。本文从产业支撑的角度,阐述了产业对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并结合湖南省当前新型城镇化的现状,为长株潭城市群城镇化、地州县域特色城镇化、小城镇农村社区城镇
  随着"两型社会"建设步伐的加快,国家提出了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低碳绿色、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新型城镇化。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新型城镇化既是最大内需,也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李克强总理强调"中国未来几十年最大的发展潜力在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是核心发展之路"。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大战略和历史性任务,是我国扩大内需的长期动力之所在,是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火车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的"王牌"引擎。
  一、产业支撑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构成城市建设动力内核的一系列关键要素的城镇化。总结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城市化历程的经验,一个国家只有具备高度发达的产业分工体系,才能吸纳大量劳动力,为转移人口创造充分的就业机会,推动城市化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一)产业是城镇生存和发展的依托
  产业发展是因,城镇化发展是果。只有产业发展了,人有事做、有收入,城镇化才有了必要、可能和基础。产业吸引了资源、劳动、资金和技术向一定地域空间的聚集,对于城镇发展的贡献在于产业的集聚作用。试想,城镇建成了,人口和地域都达到了城镇的规模,但没有产业,居住在城镇的居民无事业可做,无经济来源,城镇只会成为一时的繁荣,而最终会成为空城。从工业化推动城市化的历程可看到,没有产业支撑的城镇化是无源之水,常见许多中小城市,宽广的马路,空荡荡的开发区,黑黝黝的新区楼盘,这样的城镇化徒有其表,难以持续。
  (二)产业是城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产业是解决城镇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只有具备强大的实体产业发展能力,才能对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才能为城镇化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特别是小城镇化,能集聚农村劳动力,解决农村劳动力蜂拥到大城市引发的一系列社会矛盾和弊端,让农民在家乡就可以就业,解决"留守儿童"、"留守老人"问题,更加人性化,让农民安居乐业,享受城镇化的成果。毕竟城镇化的结果是为了让更多的农民过上幸福的生活,而不是为了城市人口的增多,让农民变成城市中的贫民;基于产业支撑下的新型城镇化,也解决了一系列的诸如户籍问题、教育问题,减轻了大城市的负担,避免了"大城市病"。
  二、湖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产业发展现状
  目前,湖南省城镇化水平从2005年的37.00%提升至2012年的46.65%,年均提升约1.26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同期水平约0.13个百分点,居中部六省第四位。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湖南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需要,是实施"四化两型"战略的重要内容,是富民强省的必由之路。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力争城镇化水平年均增长1.2个百分点,至2015年,城镇化水平超过50%。从目前湖南省产业对城镇化支撑的作用来看,主要表现在:
  (一)产业转移与空间转移不同步,导致城镇化水平不高
  一是省际间产业与劳动力的逆向流动造成潜在城镇人口流失,我省外出务工的1300万农村劳动力中,有70%流向省外,成为全国第二大劳动力输出省份;二是市域间产业与人口分布不平衡造成城镇人口来源不稳定。三是城乡间产业转移与空间转移的脱节造成城镇化水平"虚高"与"虚低"并存。
  (二)产业演进路径与城镇化阶段不协调,导致城镇化实力不强
  按照正常模式,城镇化过程中产业演进应遵循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现代服务业的路径。由于历史原因,我省产业演进自起步阶段便跳跃式与摆动式并存,超常规的产业演进路径与城镇化阶段脱节,成为城镇化的制肘,一是轻重工业的倒置不利于形成城镇化的稳定吸纳能力;二是二、三产业间的"摆动式"演进不利于形成城镇化的持续动力;三是产业内部能级提升缓慢不利于满足城镇化的发展需求。
  (三)产业组织形式与就业诉求不匹配,导致城镇化活力不足
  一是民营经济参与城镇化建设程度不够,我省民营经济以57%的GDP支撑了87.8%的就业,然而城镇中民营企业承担的就业不到20%;二是中小企业就业稳定器的作用发挥不够,我省中小企业户数占总数的98%以上,吸纳城镇就业超过80%,但总体竞争力仍然不强;三是对农民创业支持力度不够,"十一五"期间我省共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1亿元,带动24万人实现就业创业,河南和江西分别发放140亿元和168亿元,远超过我省。
  (四)产业空间分布与城市集聚要求不一致,导致城镇化布局不优
  一是产业集中度不高造成城镇化集约度不足,我省产业园区近年来加速发展,但对城镇化贡献仍显滞后。二是产业分工不合理造成核心城市带动力不强,如长株潭产业布局基本雷同,没有发挥比较优势和互补优势;三是县域产业分散造成城镇化等级断层,产业的无序分布也削弱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意愿。
  三、湖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优势、主导产业选择及发展思路
  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把握好两个关键:一是要充分发挥产业在城镇化建设中的先导和推动作用;二是城镇化的推动要有选择、有重点,不能平均用力,撒胡椒面。地方政府应当根据地方的资源禀赋优势和特点,选择具有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以点带面,带动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从而为解决城镇就业问题提供产业支撑。
  (一)环长株潭城市群产业集群城镇化模式
  环长株潭城市群包括长沙、株洲、湘潭主城区,次城区望城区、长沙县、浏阳市、宁乡县、益阳市。
  1.产业布局
  产业布局的总体思路是:以创造有利于城市群各类产业发展的物质环境、政策环境和空间环境平台为目标,跨城市优化配置生产要素,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建设具有区域特色和较强竞争力的产业核心区和产业发展带,形成一主两次一绿心,一廊三轴六节点的总体框架。一主:长沙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核心发展区;两次:株洲和湘潭两个产业发展次核心;一绿心是指保护性开发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一廊:打造沿湘江生态经济走廊;三轴:培育两横一纵三条产业发展轴线,即东西向的北部现代产业发展轴、南部优化提升发展轴两条横向发展轴,以及南北向的东线产业发展轴;六节点:构筑宁乡、浏阳、韶山、湘乡、醴陵、攸县等六个重要产业发展节点。
  2.产业结构
  长株潭产业结构的基本思路是:以长株潭城市群"两型"产业建设为目标,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导向,以自主创新为动力,打造产业创新平台,提升产业价值链,促进产业集群。构筑以优势产业为支撑、新兴产业为先导、都市型工业为特色、生产性服务业为配套的产业创新体系。根据地区产业选择基准中的增长后劲、短缺替代弹性、"瓶颈"效应等因素,综合长株潭地区具备的资源、技术、市场等综合分析,将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定位为:我国重要的装备制造基地、信息产业基地和文化创意高地,中部重要的现代服务业中心和现代农业基地。重点建设好钢铁产业集群、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食品加工产业集群、文化产业集群、先进电池材料产业基地、物流产业集群;突出其"研发创新、聚集示范、辐射带动"等功能,大力扶持长株潭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如长沙烟草、浏阳花炮、株洲麻纺、醴陵陶瓷、宁乡服装等,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基地综合竞争力。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论文投稿1002080872 论文投稿1003158336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论文  
热点论文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1503-3935
微信号咨询:
18915033935
网站简介 核刊总览 普刊专栏 期刊验证 学术答疑 服务流程 写作指南 支付方式 信用说明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提供投稿辅导 论文投稿 投稿辅导 核心期刊检索 核心投稿辅导等服务,本站刊载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10031583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