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评价主体广泛,评价结果综合 发展性教学评价从不同侧面和途径来评价教师的教学情况,然后再做出正确、综合的评价。首先,学生评价。确立学生在评价主体中的主导地位,让全体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教学做出科学、客观、全面的评价。其次,专家、领导评价。专家、领导可以从较高角度上对教师的教学效果给出比较中肯的意见。再次,同行评价。同行老师通过经常性地深入课堂听课,实地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针对自身专业授课特点,为教师提供有可操作性的建议和意见,同时可以弥补专家、领导因自身专业不同对教学评价造成的影响。另外,教师自评。教师授课结束后针对教学实际情况展开自评,从自身授课方式、教学条件、授课学生个体差异等方面入手,一方面可以引导教师很好的反思,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评价带来的偶然性偏差,使评价结果更全面客观,更贴合实际。 3.3综合处理评价材料,全面、及时反馈评价信息 对发展性教学评价的结果进行整理分析,针对教师个人的教学实际,写出关于教师教学的综合性评价报告。立足于找到教师教学方面的尚需改进的地方,关键是为教师提供有可操作性的指导性建议。注重评价的实效性,在第一时间把参评的学生、领导、专家、同行的意见等信息反馈给教师个人,指导教师尽快的对教学做出有针对性的调整。 3.4制定有针对性的可持续发展计划 发展性教学评价的最终目的在于引导教师反思教学,促进教师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切实提高自身教学水平,最终提高整个学校的教学质量。因此,根据评价信息,教师要确定符合其自身实际的可持续发展规划,学校也要制定相应的政策,为教师的发展提供机会[9]。 本研究在调查和实践的基础上,理顺现行奖惩性评价体系与发展性评价体系之间的关系,查找现有评价体系的不足,进而建立符合高校实际,重视整个教学过程评价完整性、科学性、全面性、时效性、长期性的发展性教学评价体系。预评价实践表明,本研究所设计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模型在应用中能够较准确地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水平;反馈和帮助机制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本研究对高校教学改革的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为高校教学评价机制改革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参考文献】 [1]洪群英.发展性教学评价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语文学刊:基础教育版,2013(1):159-160. [2]吴展遥.浅谈发展性教学评价下教师的教学反思[J].课程教育研究,2013(2):195. [3]相力.赞可夫发展性教学理论简析[J].教学与管理,2003,15(9):5-6. [4]胡崇芳,刘晓英,郭晓琴,等.发展性教学评价理论综述[J].基层医学论坛,2012(25):3373-3375. [5]赵德成.美国加州教师表现性评价方案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10,37(23):58-62. [6]黄成林.国外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发展的研究及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27(6):103-104. [7]陈玉昆.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8]郭桂英,英震.高校实施发展性教学评价模式的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2009,113(14):24-27. [9]杜洪振,时彩颖.浅析教师发展性教学评价的理论基础与内涵[J].科技信息,2009(6):39-40.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