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让C层同学回答①②题,B层同学回答③④题,A层同学回答⑤⑥题。通过提问分析,既复习了旧知识,充分暴露出概念的形成过程,又调动了各层次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全体学生基本上领会函数的概念,从而体验到学习的成功感,学习难点不知不觉地被突破。 当然,对新知识内容的理解、知识点的应用和题型的变换等,都要按照各层次学生的思维能力设计问题,尽可能地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例如,学习了函数概念后,可设计如下一组问题: ①函数由哪三个要素组成?与映射有何关系? ②如何求自变量x取a时的函数值f(a)?并说明f(a)与f(x)的异同。 ③自变量是否一定用x表示?两个函数相同的条件是什么? ④求二次函数f(x)=6x■+6的定义域、对应法则、值域,并求f(0)、f(1)、f(a)、f(x+1)。 先让C层学生解决①②题后,B层学生解决③④题,尽量让大多数学生理解,学会方法,悟出规律。此外还要安排好教学节奏,做到精讲多练,消除"满堂灌"、拖泥带水的现象,把节省下来的时间让学生多练。也可引进趣味数学,活跃课堂氛围,努力做到全体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地参与教学全过程。 (3)练习分层 教师认真备课、设计三种层次练习,供三种层次的学生使用,而每一层的练习也分三个层,从三个方面巩固知识、检查缺漏、培养能力,即"双分层"。 (4)作业分层 把作业分为两种:一是口头作业,要求口头回答,根据课堂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三个层次;二是书面作业,目前的统编教材,有三个层次作业--课后练习、A组练习和B组练习。布置作业一般这样进行: A层学生的必做题为:①A组习题中分习题;②B组习题。选做题为自行编题和老师补充的一些习题。 B层学生的必做题为:①A组习题;选做题为B组习题。 C层学生的必做题为:①课后练习题;②部分A组习题。选做题为A组习题中剩余的部分习题。 (5)测试分层 每次测试编拟三份试卷(可由多个教师分工出卷),供A、B、C三层次的学生使用。编题的原则是以大纲为准,保证所有的学生都考62分以上。如果B、C层次的学生要求考上一层次的考卷,则可根据具体情况考虑他们的要求。 (6)小组讨论学习 小组讨论时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是分层次教学的关键。学习小组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课堂上的小组,主要是由老师指导,在课堂上让A层学生辅导B层学生,B层学生辅导C层学生,不能解决的小组内讨论,及时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排除障碍。另一种是课外小组,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愿结合的学习小组,通过小组讨论学习,达到互相学习、互相进步的目的,而且通过活动可以培养学生间纯洁的友谊,增强机体的凝聚力。 五、分层次教学中评价的作用 1.为更好地实施分层次教学,真正做到面向每一个学生。教师从日常的评价中取得教学效果,诊断学生学习的困难,由此确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帮助每个学生取得最大的发展。 2.数学评价要有针对性地对那些学习能力、学习效果较差,而又有微小进步的学生进行各种诱导性和鼓励性的评价,用评价的手段鼓励学困生转化。 3.教育评价向学生和家长传递信息,告诉他们学业进展情况,哪些内容掌握了,哪些内容还没有掌握,学习的困难在哪里,学生在观察、实验、课堂讨论等数学活动中的表现等.依据这些信息,学生和家长可以调整学习策略,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 4.数学评价的设计应该更细致深入,方法也应更多样。以评价学生学习为例,除了传统的笔试外,还可以了解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方法等,在口试中更详细地了解每个学生平时解决问题的过程的能力等。 5.教师应改变长期作为评价者的地位。为评价教育而评价学习是现代教育评价观所决定的,也是数学教学目的所要求的。大量的事实表明,用考试的分数,作为约束学生的手段,这种评价只能使教学陷入脱离实际、毫无生机的沉闷状态的深渊中,使学生与教师的对立情绪越来越大,不利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人才。教师的责任,是竭尽全力向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为学生愉快地学习提供方便。基于此,我们把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的评价看做是对教师教学评价的一部分,评价学生的学习也就是评价教师的教学。 6.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人,而且应该成为评价的主人。这样才能使评价从内部的转化到内在的、从形式的转向实质的、从被动的转向主动的。学生只有真正掌握自己,驾驭自己,才能提高自己,才能更好地实现动态分层。 六、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分层次教学有许多优点,但也有不足之处。在具体教学中,一定要扬长避短,尽量发挥优势,避免负责影响。 1.做好动员工作。由于分层次教学必须对学生进行分层,因此一定做好学生及家长的思想工作,让他们真正了解分层次教学的意义,使他们喜爱分层次教学法,愉快地参与到分层次教学中。 2.教学中应该增加情感投入。尤其是C层和B层的学生,应该经常性地与他们交流沟通,这是营造和谐的学习气氛的保证。 3.加强学生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4.教师素质要求更高,工作量加大,要有恒心。 5.课后与家长密切配合,与班主任的协调,教师的责任心、教态、语言、作风、人格等都会对分层次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 这种教学法充分展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素质教育的要求,工作量大些,但效果是显著的,也深受学生的喜爱。 参考文献: [1]冯跃峰主编.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层次设计.中学数学,1997. [2]李士琦,李俊主编.数学教育个案学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马忠林主编.数学教育评价.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4]王永,余文森主编.来自教改实践的报告.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