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以来,"生态"一词已然成为了全社会的热点,上至国家政治经济层面的宏观政策,下到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可谓处处离不开"生态"一词。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等一系列重要论述,是党中央弘扬生态文化、传播和践行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决策。在生态文明的实践过程中,不仅需要政府和社会层面的宏观决策,更需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树立起生态文明意识,在这方面,最切实可行的就是在学校和社会推行生态美育。生态美育以生态美学思想作为立足点和出发点,关注社会发展进程中最为紧迫的现实问题,通过审美教育培养个体的生态人格美,使个体树立平等的审美共生观,从而推动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和谐社会。因此,生态美育是我国教育事业今后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一、生态美育的产生及发展 20世纪中期以来,极速发展的工业经济给人们带来极大的物质享受,同时也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随着环境破坏日趋严重,生态问题日渐突出,全球变暖、水土流失、生物灭绝、土地沙化、沙尘暴……越来越多触目惊心的现象让我们意识到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基于对人类未来命运的深刻思考,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E·Hacekel)在1869年提出了"生态学"的概念,致力于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20世纪60年代以来,生态学研究在西方成为一种热潮,并逐渐从自然科学向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提升和渗透。 在这一世界背景之下,我国学者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生态美学的相关课题,以独特的理论建构和新颖的审美理念给以往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经验带来强烈的冲击。生态美学"是指在后现代语境下,以崭新的生态世界观为指导,以探索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为出发点,涉及人与社会、人与宇宙以及人与自身等多重审美关系,最后落脚到改善人类当下的非美的存在状态,建立起一种符合生态规律的审美的存在状态"[1]。简单说来,生态美学是以生态学的视角研究美学问题的一种崭新的美学理论形态。 作为建构中的学科,生态美学一方面需要自身的确立,另一方面也需要更大程度的深化,这都需要生态美育的支持,生态美育由此显得特别重要。生态美育既是生态美学内部理论发展的需要,也是生态美学发展的现实需要。当前很多学者认识到了生态美育的重要性,他们挖掘整理中国传统文化对生态美育的启发作用,强调生态美育实践,并对有关学科进行了生态美育方面的研究。 所谓生态美育是指以生态原则为基础,并将生态原则上升为审美原则,通过生态审美实践,培养学生的生态审美情感,提高学生的生态审美欣赏能力。"生态美育的核心内涵即培育具有生态审美观的生态审美人……它不仅可以培养人们对美的感受力和领悟力,提高审美鉴赏的能力,培养人文情怀,更可以让人们在审美的同时养成生态整体人生价值观和生态中心主义。"[2]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现在和将来会承担生态保护和环境保护的重大责任,他们是我国生态美育最广泛最直接的主体。因此,通过生态教育,将生态审美意识植入广大的民众尤其是中小学生意识之中,将"经济人"转化为"生态人",是当前教育领域急需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语文教育中生态意识的缺失 语文课堂是人生价值观养成的重要领域,是生态美学建构不可忽视的领域。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育中一直存在着实用理性主义倾向,注重培养学生对于语文的应用价值的理解,却缺乏语文课应有的美感和趣味。著名的教育家潘新和认为,当前语文教育界最大的问题就是缺少"哲思",人们过多地把目光集中在"拿来就能用,用了就能得分"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上,直接造成语文教育缺乏审美趣味和诗意情怀,生态美学思想严重缺失。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和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观。但纵观当前的语文教育,不少中小学生对于语文教育兴趣索然,语文教育步入了一个怪圈:学生对于语文教育的冷淡导致他们对大自然的漠视;反过来,学生对于大自然的漠视又导致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缺乏审美感受。总体看来,在当前的中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生态意识的缺失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