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联系电话
论文范文 当前位置: > 写作指南 > 论文范文 >

中国民居建筑文化

时间:2013-10-18 15:20来源:核心期刊网 作者:于伟韬 点击:
我国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长河孕育了伟大的华夏文明,建筑是从中华大地上长出的让我们看的文明。56个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地生活在960万平方公里的疆土上,每一个地区、群落都因风俗、地理结构的不同衍生出特有的建筑样式。中国民居浅析着重对我国几种代表性民居进行

  中图分类号:J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1-0204-01

  一、传统民居简纳

  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创制形式,更无谓派别。其结构之系统,及形式之派别,乃其材料环境所形成。

  北京地处华北平原,作为元、明、清三代皇城,其城池布局以故宫为中轴线,大小街道东西南北垂直分布,皇城的方正派生了布局周正的四合院。

  陕北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较少的平坦地表使得房子依山垣而建,称为窑洞,有崖窑、窑院、锢窑三种形式。窑洞能够躲避高原的风沙并起到保温作用,冬暖夏凉,是陕北人民智慧的结晶。

  浙江的水韵灵秀孕育了与自然相溶的清淡宅院。

  客家碉堡式的围垄屋和土楼具有安全、坚固、封闭、增进家族凝聚性的优点。其特殊的形态,和群组形式,构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晋商这个文明全国的商人群落,富足了自己,在山西高原的丘陵上,建造了黄砖灰瓦的高层城堡。

  四川江山相萦,临江而建的吊角楼,构成美丽的江上风景画。

  蒙古人随牧草迁移的巨大帐篷像草原上的一朵朵白色棉花。

  藏民虔诚地高高供奉佛祖的经堂,在高原上筑起高高的雕楼。

  这些民族文化巨大的载体--建筑,各般景色,都那么自然,那么顺理成章,是民俗、地貌的演说者。

  二、当今中国建筑现状

  今天,人们在被动地接受着自己生存环境的变化,中国的建筑,或在钢筋水泥的咆哮中躲避蜷缩,或破衣阑珊沉默地被画上浓妆、包围或遗忘。中国建筑的保护,虽然也受到政府的重视,一些地方政府甚至计划斥资千万进行古建的修缮,但这仅仅是为了政绩的提升,而且这种修缮并不一定对古建遗址起到真正的保护作用,或许只是一种治标不治本。

  进入了21世纪,中国已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发展已经让世界瞩目,于是那些所谓的旧的、老的建筑,都被视为影响先进化形象的废砖瓦。在一栋栋钢筋混凝土和玻璃幕墙组成的摩天大楼的"挤对"下,青砖、瓦当、雕花木窗……这些原本属于中国建筑的表达方式被西方的现代设计思潮冲毁。包豪斯的几何化将我们的民族建筑风格取代。或许是我们中国人学得快,或许是我们曾经的落后让我们憎恨我们的传统,我们很快放下了我们沿袭几千年的建筑传统,在大马路上堆满了各种快餐式建筑,他们都拥有一样的玻璃表皮,钢筋的骨架和混凝土做的筋肉。

  当代物质生活的飞速发展使人们与传统文化渐行渐远,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文化被当代急功近利的中国建筑设计师遗忘、否定,我们失去了在设计上的独立性和本源性,结果是中国建筑的全军覆没。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论文投稿1002080872 论文投稿1003158336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论文  
热点论文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1503-3935
微信号咨询:
18915033935
网站简介 核刊总览 普刊专栏 期刊验证 学术答疑 服务流程 写作指南 支付方式 信用说明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提供投稿辅导 论文投稿 投稿辅导 核心期刊检索 核心投稿辅导等服务,本站刊载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10031583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