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认为,一切艺术都趋向音乐。由于音乐是生命状态的直接表现形式。因而,作为生命表现的不同形态的艺术就不能不是趋向于音乐。音乐旋律的变化、节奏的急缓和声的丰富与单纯、音色优劣等等的奇妙组合,完全与天地宇宙的万事万物息息相关,人们往往使用"韵致"或者"韵味"来表达对某种类型的艺术的感受和体会,这就毫无疑义地证明了叔本华的观点。在一切艺术类型当中,只有语言艺术在形式的抽象性方面与音乐最为接近,因此,赏析一位作家的作品、音乐美仍然是一把十分恰当的"美"标尺。 贾平凹的散文作品优雅畅达,读来朗朗上口,谐音阵阵,宛如行云流水,清泉石上,韵味十足,具有一种空灵隽永的美。要了解贾平凹散文中这种形式的妙美的真谛所在,我们只能通过其表现出来的浓厚的"音乐性"来理解了。 无须在这里做平仄声调的推敲验证,只需要顺口读一读,全部音韵节奏的美就会感受出来。相当质朴平易的一段文字,其中勾连回复,双声叠韵、响亮的音节、应有尽有、美不胜收 如果说作者面对晧月当空的诗意氛围顿时来了情致,,那么描绘最一般、最普遍的寻常生活.作者依然情韵不减,照旧如此: "到了夏日,柳树全都挂了叶子,枝条柔软修长如发,数十缕一撮,数十撮一首,在空中吊了绿帘,巷面上看不见楼上窗,楼窗里却看清巷道人。只是天愈来愈热,家家门窗对门窗、火炉对火炉、巷里热气散不出去,人就全到了巷道。天一擦黑,男的一律裤头、女的一律裙子、老人孩子无顾忌,便赤了上身,将那竹床、竹椅、竹席、竹凳,巷道两边摆严,用水哗的泼了,仄身躺着卧上去,茶一碗一碗喝,扇一时一刻的摇,旁边还放盆凉水,一刻钟去擦一次。有月,白花花一片、无月,烟火点点,一直到了夜阑打鼾的、低谈的、坐的、躺的、横七竖八,如到了青岛的海滩。" 这段文字里节奏变化非常活跃,有两字、三字一句的排比,有字数相等、尾词押韵的求工整的对句,全无单调呆板之嫌,谴词造句,抑扬顿挫,显得活泼灵动、朗朗有声。 贾平凹不仅仅在散文作品的创作上善于使用语言修辞手法,为读者创造出阅读中的音乐效果,而且,在一篇文字中,还经常使用极富乐感的句子来直接描绘感受音乐。 又如,在游记散文《陈炉》中这样描绘"瓷"的音律: "墙壁是瓷的,台阶是瓷的,水沟是瓷的,连地面也是瓷的,一页页铺成的。站在这里,一声呐喊,响声边有了瓷的律音,窑音而韵长。" 这种文字,本来就相当的清纯上口,富于节奏美,再加之本身又是写景物的音乐意象的,所以就格外显得乐感更强了。 又如,《空谷萧人》描写吹萧的心理感受: "我吹起我的萧来,悠悠忽忽,原来在这空谷里声调这么清亮,音色这么圆润:我也吹的醉了……我又到了我的境界去,这山、这水、这林子、都是有情物了,它们在听着我的烦闷,我吹着、想着把一腔的烦闷都吹散。我愿意将我的萧眼儿,将我的口,变成那山巅上的风洞儿,永远让风来去地吹吧!" 这段完全陶醉了萧音中的文字的酣畅淋漓,宛如滚珠散玉一般,把吹萧的抒情劲儿一古脑儿给泄尽了。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不是偶然的,贾平凹在自己的生长环境及自己的爱好中,都受此熏染。因此,贾平凹散文中的音乐美成分,也就如此。 参考文献: [1]《贾平凹散文选集》太白文艺出版社 [2]《贾平凹的散文创作》《文字评论家》1988年第二期 [3]《论贾平凹散文的美学追求》 [4]《丑人贾平凹》《洛阳师范学校》1988年第3期 [5]《贾平凹的散文艺术》《当代作家评论》1992年第4期 [6]《贾平凹早期散文艺术特色初探》、《当代作家评论》1992年第6期 [7]《审美方式:观照、表现与叙述--贾平凹作品论风格论之一》 [8]《中国当代文学研究》1990年5期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