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C953]【文献标识码】:A *本文为2013年河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中原民俗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132400410831 一、中原民俗文化的特点 民俗是人们代代相传的基层文化之一,也是一个民族和地域得以延续和发展的根本。河南地处祖国中部,其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它在人们的精神和物质生活中代代相传,深入中原地区人民的血液之中,是一种极其珍贵并不可替代的民族文化资源,其主要特点是具有世俗性、渗透性、鲜活性。 1.世俗性 所谓世俗性其实归结到文化上是对自然法则的一种敬畏和感恩,是中原各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对天人合一观念的总结和认同,这些根植于中原大地的民俗文化在我国传统节日中,表现得非常清楚。 在河南的民谚中有"二十三,祭灶官",也就是说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用灶糖(是一种非常粘嘴的麦芽糖)来祭奠灶王爷。希望通过给灶王爷"贿赂"的手段来堵住他的嘴,让他升天向玉皇大帝汇报工作的时候能够多说好话,少说或者不说坏话,保佑来年风调雨顺的意思。 2.渗透性 历史上中原地区始终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同时中原地区经历了多次人口大迁徙和民族融合。人口的流动和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经过几千年的积累和变革,使中原民俗文化逐渐向周围辐射和渗透,从而影响到全国。比如由于战乱和瘟疫的流行,朝廷多次把中原地区的人口进行南迁至广东、福建乃至台湾地区,由于人口的迁入,把中原民俗文化逐渐渗透到这些地区,这样我们就能很好地理解为什么现代的台湾人的婚丧嫁娶习俗仍然遵循中原礼制传统了。 3.鲜活性 中原地区历来就是农耕文化的发源地,人类的社会心理、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乃至审美追求受着民俗文化的影响和渗透,人们为了民族的认同感不断传承着这些民俗文化,因此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不以朝代的更替、社会的变迁而改变,因此民俗文化资源就成为民族认同的一个良好的载体,也是中华民族在几年的发展中所积累下来的社会团结的重要纽带。 二、民俗文化的作用 1.民族团结 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一定地域的人们日积月累逐渐形成的一种集体认同,是民族认同的载体和国家团结的纽带,它强调的是社会团体和个体之间的一致性,保护和开发民俗文化资源有助于增强民族的认同和在世界民族之林的民族自豪感,从而强化民族精神。孔圣人曾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也就是说民俗文化在一定范围内对社会的安定团结起到相应的控制和防范作用。所以我们要合理利用有益的民俗文化来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他们的言行和民族认同感,从而引领他们的行动向有益于社会发展的轨道上来,从而培养他们优良的道德品质。 数千年的农耕时代,在民间深藏着博大深厚的优秀文化因子.构成了绵延不断的历史信息链,无所不包地传递着中华民族心理的密码,它们是民族个性特征和独特精神的重要表征,为民族精神提供着无尽的营养、彰明的昭示和有益的启迪。其中,文化信息承载最为密集、情感色彩最为浓烈、道德教化作用最为深刻、记忆传承最为有力的,当数中华民俗文化。 2.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中华优秀文化需要传承和发展,在这里传承的重要手段就是恢复传统民俗文化,因为传统民俗文化是民间各种文化的综合载体,内容包罗万象,诸如神话、传说、民间戏曲、民间美术、交际礼节、人生仪式、娱乐游戏、艺术技能、信仰心理等等都涵盖其中,我们弘扬了民俗文化,也就使它们所承载的丰富文化得到了延续。 3.教化人心,匡正风气 能够历经千年而传承下来的民俗文化是文化的精髓,也是一种约定俗成的民规要约,因此作为惯例的民俗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法律的补充,可以有效地运用民俗的力量进行社会治理。譬如春节所表现出的敬奉祖先、家庭和睦、邻里和谐的"和合"精神,端午节所张扬的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及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七夕节所蕴涵的忠贞不渝、诚信友爱的观念。 三、中原民俗的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 民俗文化是民族认同的载体,是国家团结的纽带,因此保护好民俗文化资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而且它与社会的经济、文化建设尤为密切。所以我们在民俗文化资源保护上要争取处理好保护和开发的关系,做到民俗文化资源能够更好地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丰收,同时经济建设的发展反过来对民俗文化资源进行更好保护,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切不可只有民俗文化资源的无尽开发,只抓经济,至于保护则抱有等到什么时候经济发达了再来谈保护也不迟的观念。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