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利用概念教学中的操作激活思维 操作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常用的方法之一。在概念教学中,通过动手操作、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有助于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在概念教学中,加强操作,更可以激活学生思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苏教版数学第七册"三角形的认识"时,根据教材编排,我先安排学生动手操作,用三根小棒在玻璃片上(以便在投影仪上用)试围一个三角形,并提问:用什么摆的?(小棒)几根小棒?(3根)什么叫围成?(首尾相接)同时纠正不正确的摆法。再提问:你能否根据以上的回答用一句话说明三角形是怎样的图形?(用3根小棒围成的图形)在操作完毕揭示三角形意义时设计了如下环节,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先提问:谁能把围成的三角形照样画在玻璃片上?怎样画得又准确又快?这一问,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起来。有的说沿三根小棒画三条线,有的说沿着围成的图形的内侧画一周……最后统一了思想,找到了三根小棒的三个连接点(即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归纳为先确定三个点,再连接线段,这样画既准确又方便。再在玻璃片上操作,渗透了三角形的概念及三角形的特征。此时教师提问:这个三角形是由什么组成的?数一数有几条?是怎样组成的?于是三角形的意义水到渠成。 二、利用竞争中"不公平"机制的争议点激活思维 教材中很多地方给学生创设了竞争的机制。利用这个机制,可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发散思维。如果为学生创设不公平的竞争机制,就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例如,第六册教学面积与面积单位时,我设计了涂色比赛,有意让班级中动作比较快的学生在黑板上的一个大圆里涂上红颜色,而让平时做事既慢又差的学生用黄粉笔在黑板上的小三角形里涂上黄颜色。看谁先涂好。当三角形已涂满,而圆还没有涂上一半时,涂圆的学生猛然觉醒,提出异议:这样比不合理。引起了大家的争议,为什么不合理呢?因为要涂红色的地方大,也有学生说涂黄色的面积小。道理越辩越明,"面积"这个概念在学生的脑海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中,我也创设了不公平的竞争机制,引起学生对原因的探究。教学中安排班上力气最大的两个男学生起来拉木制的三角形,使它改变形状,尽管两个大力气的男学生使尽浑身解数,但三角形纹丝不动。而一个小女学生轻轻一拉就使四边形变了形。小女生战胜了大男生,这对男学生来说实在是一件丢脸的事,教室里沸腾起来了……最后大家悟出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三、利用"想一想"和"试一试"的空白点激活思维 苏教版教材在较多的地方编排了"想一想"、"试一试"等内容,给学生留下了思考问题的空间,这对发展学生的思维是极为有利的。若教师能透彻理解编者意图,积极引导,充分发挥作用,则不仅能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而且能使学生模仿思维过程,促进知识的内化。例如:第十一册"圆的认识"中"想一想":在同一个圆里,有多少条半径?这些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在教学这一内容时,我设计了投影片,画上一个圆,圆内有一条半径(动片)由教师演示,慢慢地转动,并加以停顿,让学生观察发现了什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有的说半径有无数条,有的说半径都相等……于是,学生在思维十分活跃的情况下内化了所学知识。 四、设计变式练习激活思维 练习是检测和评价学生效果的主要渠道,练习的设计要面向大多数学生。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在原题目上稍作改变,便可提高练习层次,启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智力。例如,在教学第十册长方体的表面积后,我让学生完成教材第九页"练一练",计算出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后,再利用投影片使原来的长方体只剩下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即长方体的长、宽、高和具备的数据。提问:求前、后、左、右、上、下模一个面的面积怎么求?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列出算式。最后把表示长、宽、高的三条线段也去掉,只剩下长、宽、高的数据,让一个学生做小老师,说出长、宽、高中两个数据的乘积,其他学生说出所表示的是哪个面。通过对练习题的不断变式,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