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用件”?用件更多地关注文本的内容,也即文本“说了什么”。与“定篇”“例文”“样本”不同,它是不关注“怎么说”的。 从“得意得言”这个角度考察,这类文本往往要“得意忘言”。小语界“非语文”“泛语文”的产生,即是将某些“定篇”“例文”“样本”处理成了“用件”,正所谓“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 二、同文异构的实践思考 “定篇”“例文”“样本”“用件”四类文本的划分是基于课程视角对课文编撰的理性分析,实际上教师对某一文本的解读既可从“定篇”“例文”“样本”“用件”不同角度分别进行,也可以同时进行,但后者往往贪多失大。下面笔者以《走遍天下书为侣》(人教版第九册第3课)为例,从不同视角进行探寻,发掘文本中的有效密码。 将《走遍天下书为侣》作为“定篇”来处理,也就意味着该单元所有的内容都要围绕着这一文本,旨在让学生彻底、清晰、明确地领会,毫无疑问这是不合时宜的。 将《走遍天下书为侣》作为“样品”来处理也是可以的。与“例文”不同,不仅要让学生明白“设问”“反问”“比喻”“假设”“推理”等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读得懂,用得上。在教学时还要关注学情,学生已经掌握的不讲,这依赖于课堂上的动态生成。本文课后小练笔——假如你独自旅行,你会带上什么东西呢?仿照课文,写一写你自己的想法——就暗合“样本”类文本设计意图。 将《走遍天下书为侣》作为“用件”来处理,不仅可以,而且也是编者的意图。比较本单元里其他课文,有《窃读记》《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我的“长生果”》。本单元的主题是“读书”,旨在激发读书兴趣,介绍读书故事,传授读书方法等。本文其实是在传授学生精读的方法。用件类文本旨在得意,至于是否得言是毫不在意的。只要学生掌握了文本中所介绍的精读方法,也就是第七自然段介绍的内容即可。编者通过文后第二题(作者“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的方法是什么?她的读书方法对你有什么启示?)以及第四题(背诵课文第七自然段)来体现。有点遗憾的是,第四题训练意图指向“积累”,如果设计成运用文中方法精读自己爱读的书或文章的语文实践活动可能更好一些。苏教版教材中的《莫泊桑拜师》与本文类似,都可以处理成用件,让学生领会并运用福楼拜指出的观察与写作的方法。 当然教师也可以寻求最适合学生需要的密码,基于生本教育考虑,上学生需要的语文课。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