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联系电话
论文范文 当前位置: > 写作指南 > 论文范文 >

从电影《大武生》谈“时尚”与“国粹”

时间:2013-09-19 10:27来源:核心期刊网 作者:孙瑞瑞 点击:
电影《大武生》在现代化的今天讲述了一个关于“国粹”的故事,本文从“时尚”与“国粹”两方面分析《大武生》的艺术价值,从而探究戏曲给文学创作带来的作用。
  电影版《大武生》与之前的图书、电视剧完全没有联系,是完全不同的故事内容。讲述了在现代繁华都市的背后,创作群体在创作中吸收“国粹”的精华,创作出的一部关于“京剧”的电影。
 
  电影《大武生》由邹静之编剧、洪金宝担任动作导演、高晓松执导的的动作爱情大片《大武生》,因为云集吴尊、韩庚、大s等顶级人气偶像,自开拍起就备受关注。影片的故事起源于清朝末年,孟家因支持革命被摄政王定罪,满门抄斩。行刑当日,少年孟二奎因会唱戏,被少年关一龙及其师父“大武生”余胜英救下。之后,摄政王观看余胜英演出,赐其“武生泰斗”金匾,却遭上海武生岳江天挑战并夺去金匾。按照梨园行的规矩,余胜英从此折枪,不能再登台演出。余胜英躲到深山中一心教两个徒弟一龙(吴尊饰)和二奎(韩庚饰)练武唱戏。15年后,已至民国初年,兄弟二人长大学成,出山准备大干一场。两人下山后直奔上海滩,挑战当时红透半边天的“大武生”岳江天,后者落败后当场自杀,兄弟俩夺回金匾,为师父报了仇。不过,在灭掉岳江天后,《大武生》几乎变成了另外一部电影。岳江天的女徒弟兼情人、当家花旦席木兰(徐熙媛饰)为保住岳家戏班,忍痛答应剧院老板,与兄弟俩搭班唱戏,并想尽办法让一龙和二奎反目相残。随之而来的就是一幕幕欺诈、背叛、复仇轮番上演。剧情发展到这里,编导已经失去了掌控力,逻辑混乱,漏洞百出,关键点上缺少铺垫,不能自圆其说。
 
  值得称赞的是,《大武生》的打戏确实精彩,与拳拳到肉的写实风格不同,武术指导洪金宝给《大武生》设计的动作绚丽飘逸,尤其是将京剧和武术两大国粹结合在一起,武打之中有京戏,京戏之中有武打,美轮美奂,堪称完美。
 
  《大武生》的原创故事始于七年前,三年前当高晓松将自己这个故事讲给著名编剧邹静之后,这位创作过《千里走单骑》、《康熙微服私访》、《铁齿铜牙纪晓岚》等一系列脍炙人口影视作品的金牌编剧,被深深吸引。在擅长年代戏的邹静之的精心打磨下,历时三年《大武生》从一个最初的故事原型,渐渐变成一个丰满的电影剧本。
 
  拥有二十多年文学创作经验,十五年编剧生涯的著名编剧邹静之说:“《大武生》的剧本我们花了很长时间反复修改,因为我喜欢这些真挚的人物,喜欢这个义比恩仇大的故事。这个故事深深的感动了我,相信也会感动每一位观众。”
 
  在影片中,对偶像明星的调度和使用,最大化地展现了他们每个人的个人魅力并进而发掘出了他们的潜力。在“时尚”中寻找“人物”魅力,导演组也很细心,除了偶像的吸引力,编剧和武指的功力也让人敬服。多段精彩的武打,有机贯穿在几出经典京剧的开打场面里,与剧情结合紧密,似为戏中戏,又跳出一截,高于戏中戏,虚虚实实。龙套与主演布成各种阵式,配合多彩的京剧道具、身段,令人目炫神迷。
 
  现今,号称国粹的京剧早已经成了一种时尚的东西,打从陈凯歌《霸王别姬》张国荣令世人惊艳起,影视作品轮番地挖掘、讲述过去、现今京剧艺人台上台下的那些事儿,而且,连最有名、最红的那些影视明星,也仿佛非常愿意出演梨园中人。是传统文化的浸入国人骨髓,是对国粹的好奇心作祟,还是他们自己轻易走红后想尝试一下“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京剧艺人的生活?原因也许都有吧。讲述梨园行里的人和事的电影《大武生》,集合的是目前年轻人心目里最最炙手可热的偶像明星,男有韩庚、吴尊,女有徐熙媛,他们的号召力,感受过就只能用令人瞠目来形容。而京剧题材的吸引力也应该是一个及其重要的原因。
 
  在民国那个武生当红的年代,梨园各派的恩怨情仇也就此结下。影片讲述的是一段梨园行两辈人之间、生角和旦角之间的恩怨情仇,情仇深重而展示手法简捷明快,尤其年轻人之间的情感纠葛,很“文艺”、很有感染力。一切都是由于那块“武生泰斗”的匾额引发的。影片的开端,于胜英的一出“探海儿”拉开影片的序幕,紧密的鼓点儿,熟练的旋转等,将观众带入国粹的殿堂。影片是以京剧为创作背景,里面的音乐、音效全部使用京剧的配乐方式,更加凸显了国粹在此部电影中的重要作用。
 
  京剧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国粹,是积淀了民族审美习惯和文化传统的艺术瑰宝。从电影《大武生》里,中国人含蓄、文件、精致、典雅的精神品格在京剧艺术里有着最丰富、最集中、最生动的体现。这些特点融入到电影中,给了时尚电影界又一创新的点。所以时尚是的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电影需要发展,就必须吸纳各个艺术品类的精华,这样电影的发展才会更宽阔。所以,近些年来关于京剧的电影业层出不穷,如“《梅兰芳》等。这些都是运用了京剧元素作为创作背景,在故事中穿插了武术和京剧的配乐利用了电影手法来表现京剧艺术,其主要表现在在场面调度上保持三面墙的调度,比较完整的展示了演员的表演特点,特别是对身段技巧和重要唱腔的处理上更是尤为重视;其次,运用电影推、拉、摇、移等各种手段,突破了舞台上相对固定的观看视角,运用中景和近景拉近距离,观众能够更加清晰地感受到人物面部表情或内心情绪的变化;最后,与舞台演出相比,电影中的布景更加丰富。写意与写实化布景的运用,带来了演员的表演与实景之间的矛盾问题,这成为京剧电影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正是因为这些创作者们有意识的探索和实践,为京剧电影的创作积累了不少经验教训,也为下一阶段艺术片样式的发展做了一定的准备。对后来的京剧电影,乃至戏曲电影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充分地表明了这一时期京剧电影在美学上的追求与实践。
 
  电影《大武生》追求诗画合一的意境,京剧艺术在电影中表现的美妙绝伦。用京剧艺术展现人生的舞台,是高度意念化、诗意化、超现实而富于某种象征意味的艺术;而电影则是建立在模仿、写实观念基础之上的艺术。将两者结合在一起,形成写实与写意之间实现别的一种风格,创造诗画合一的意境。外景的选择,注意角度、时间、光线等因素,通过情景相融、情中有景、景中有情的展示,将客观主观化,实现主客观的统一。拍摄内景时,则运用简洁的线条和光影,极其形式化地达到对意味的追求。
 
  电影银幕是平面的、二维的。但摄影机可以推、拉、摇、移,可以通过蒙太奇剪辑、组接,展现客观世界的具体性、多面性、丰富性,又要比戏曲舞台广阔得多,自由得多。因此,京剧电影的时空处理具有双重优势。伴随着一套富于表现性、写意性的电影语言的出现,写意性时空表现在京剧电影中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实。这种写意性时空发挥了戏曲和电影的双重优势,将外在的节奏和人物内心节奏统一起来,将现实的时空和心理的时空统一起来。这样,京剧电影不仅找到了具有表现性和写意性的电影语言,而且找到并逐步确立了中国式的、写意的、诗化的电影艺术形式。作为新兴艺术样式,电视艺术仅仅获得技术上的独立和领先还是远远不够的,尚须不断滋补其营养,丰富其内容,拓展其天地,它自然不会拒绝吸收博大精深、富有特色的包括京剧在内的民族戏曲的营养,自然会运用自身的内在机制,最大限度地实现对戏曲类的采撷、凝聚和升华。而古老的京剧艺术若想摆脱面临的危机,适应新的时代,也必须寻找新的生存空间和新的传播媒介,才能超越时空地延续自己的生命,保持独特的艺术魅力。所以,“时尚”与“国粹”的遇合乃是时代使然,具有必然性和合理性。他们一现代一古典,一写实一写意,一红颜一白发,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但两者之间又存在着许多共性和许多结合点,合作的天地十分广阔,同样具有很强的艺术价值。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论文投稿1002080872 论文投稿1003158336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论文  
热点论文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1503-3935
微信号咨询:
18915033935
网站简介 核刊总览 普刊专栏 期刊验证 学术答疑 服务流程 写作指南 支付方式 信用说明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提供投稿辅导 论文投稿 投稿辅导 核心期刊检索 核心投稿辅导等服务,本站刊载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10031583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