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闽东畲族村落文化开发的有效路径 3.1发挥优势,以点带面,加强畲村文化辐射力 在畲族聚居区进行的新畲村建设应针对当地村落文化特色进行,重在展现畲村独特魅力,统筹抓好不同区域的畲村建设。如,可以把蕉城上金贝、福安溪塔、霞浦白露坑、古田富达作为典型,在每个畲乡建成一两个特色畲村,以点带片,以片促面,形成多条民族风情长廊,建成以畲族风情为主的民族风情展示窗口,大力发展畲族村落文化。 3.2整合资源,壮大畲族村落规模 借助各方力量,拓宽建设畲村的服务资源,引导社会力量积极支持畲村建设。继续实施造福工程,合理迁移偏远山区的畲村,发动畲民从畲族散点聚落迁到人口相对集中的村落,尽可能地向有民族特色的集镇化发展。如闽东最美丽的乡村猴盾村,近年来不断有周边散居畲民迁入,该村的人口增多有利于资源整合、吸引投资,便于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集中人力资源,壮大了该村茶叶生产规模,保证了村落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达到最优化,便于发动群众,群策群力地推动新畲村的经济发展。于是,更多的村财收入被合理地投入到村落文化保护事业当中,村文化站等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3.3重视开发村落现存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并举 在保护当地现存文化资源的同时,应提高这些资源的利用率,而不是管而不用,或让极少数人参与保护工作。闽东很多畲族村落都蕴藏着丰富的文物资源,仅“畲族三宝”——族谱、祖图、祖杖就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而这些原生态文化资源常人很难见到,最好能将祖图、族谱等名贵文物复制下来,将复制品供人观看和研究,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畲族深厚的文化底蕴。至于散落在畲民手里世代相传的重要文物,必须按文物的重要程度做好相关记录,一旦拥有者外迁或亡故必须马上追踪寻查。因为只管理不利用绝不是文化保护的目的,任何文化都必须回归到现实中去使用,才能焕发永久的魅力。猴盾村的二声部“双音”唱法是畲族文化的瑰宝,掌握这一唱法的人寥寥无几,如果不把它发扬出去,而仅封存在少数几个歌手身上,“双音”的魅力势必失去光彩。也就是说,必须让“每一个族人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从而跨越时空的障碍,把每个人与其他族亲、与历代先祖联结在一起”④,自觉担负起传承村落文化遗产的使命。 3.4与企业对接带动文化发展,加强村落间的良性互动与合作 闽东畲村经过长期的文化积淀,在不同的村落基本都形成了富有区域特色文化,在政府扶持下,走出了符合自身发展的致富之路,但仍有许多畲村文化和经济的发展相当滞后,仍旧没能摆脱贫困的境地。面对这种发展的不平衡,我们可以思考其背后的深层原因,更应主动探寻发展路径,加强与富裕的村落间的良性互动,学习他们先进的经验,想方设法引进资金,与民企对接合作,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如:穆云乡葡萄产业带以溪塔刺葡萄沟为主产地,发展水蜜桃种植规模,特别是与“福建丰达酒业有限公司”等多家民企的对接合作,保证了果农的生产效益,大大推动了该村刺葡萄、水蜜桃种植业的发展;福安长汀畲村随着与“太阳岛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对接合作,已建成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农业园,引进日本夏黑等11个优质品种,亩产值达3万多元;蕉城猴盾村与“大不同茶业有限公司”对接发展茶叶生产,引进先进管理技术,千亩无公害茶园产出的茶叶无论从质还是量上都是以前不可比拟的。但这种引进与交流互动都只是局部的,其成功的经验并未在更广大的畲村全面推广。不过,近年来少数畲族村落间加强了彼此的交流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可见,引进民企帮扶新设村建设,加强村落文化互动,有助于引进资金、人才、高新技术等,更好、更快地推进新畲村建设。 4结语 村落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是同等重要的,以旅游促开发是一种思路,但是目前大众化的旅游往往对畲村带来的不是文化的增强,而是文化的异化。村落文化遗产的本质在于,它是广大民众的生活方式和精神归依,而一旦这种文化被当作谋取利润的商品时,它的性质就完全改变了。在目前探索的村落文化保护方式中,生态博物馆强调的保护理念很值得参考,但是生态博物馆从根本上也是一种旅游模式。如果对村落文化的动力没有充分的评估,由于村落文化的自信力和凝聚力不足,贸然地进行开发与利用,则往往会产生事与愿违的结果。所以,政府应对畲族村落文化遗产保护进行宏观规划,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的影响力与示范作用,将各村落文化的开发与地方产业,尤其是文化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形成相互促进的关系,这其实是一个有关可持续发展的世界性难题,如何合理地开发畲族村落文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钟雷兴,缪品枚,等.闽东畲族文化全书[Z].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2]蓝运全,缪品枚.闽东畲族志[Z].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3]林校生.闽东畲族百年实录[C].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10. [4]蓝炯熹.畲民家族文化[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5]雷弯山.畲族风情[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6]蓝志龙.畲族文化的保护和利用[C]//全国畲族文化风情旅游研讨会论文集.2001. 注释: ①杨峰.保护好民族文化的“箱底”:江西省婺源县古村落保护工作点滴体会[J].今日国土,2006(Z4). ②沈作乾.畲民调查记[J].东方杂志第11卷第7号,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 ③宁德市政协文史委.闽东历史文化名村[M].宁德:宁德市文化与出版局,2009:184. ④畲族文化研究编委会.畲族文化研究(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623-624.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