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联系电话
论文范文 当前位置: > 写作指南 > 论文范文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应对各种考验(2)

时间:2013-09-14 10:26来源:核心期刊网 作者:蒋淑晴 点击:
在同各种考验的斗争中,邓小平总是相信人民群众的智慧,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坚持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应对挑战与考验。他始终坚定认为,人民群众是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主体,是推动中国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人民群众

  在同各种考验的斗争中,邓小平总是相信人民群众的智慧,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坚持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应对挑战与考验。他始终坚定认为,人民群众是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主体,是推动中国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人民群众的呼声和要求直接影响着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导向。因此,"中国共产党员的含义或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 〔3 〕 (P257 )。十年"文革"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受重创,人民群众极为不满,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结束过去,开辟未来就成为大势所趋,人心所向。邓小平顺应了人民群众的这种迫切利益、愿望和要求,人民群众就自觉地站到"实践标准"派这一方,使"实践标准"派在同"两个凡是"派的政治较量中赢得了最后胜利,从而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航船顺利跨过险滩,驶向正确的方向。在破解社会主义发展体制困境,推动中国市场化取向的改革路子中,邓小平同样坚持群众路线,依靠了中国最广大的社会群体--农民。农民创造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邓小平领导的市场化改革的序幕,以此为起点,从乡村到城市,从经济到政治,从沿海到内地,各个区域、各个领域的市场化改革陆续提上日程,中国经济体制的面貌最终焕然一新。在经受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和苏东剧变的严峻考验中,邓小平也是依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坚决支持。由于广大人民群众已经从改革开放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他们不愿看到自己辛辛苦苦获得的改革成果付诸东流,当社会主义遭遇挑战和考验时,自然要坚定不移地护卫它,同破坏改革开放事业的一切势力作坚决的斗争。由此可见,"我们党提出的各项重大任务,没有一项不是依靠广大人民的艰苦努力来完成的" 〔4 〕 (P4 )。

  从邓小平应对考验的成功实践中,我们不难得到一个深刻的思想启迪:坚持群众路线,尊重人民群众利益、愿望和要求,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是成功应对社会主义发展之考验的力量源泉。在国际国内形势发生巨大而深刻变化的今天,当社会主义发展遭遇挑战和考验时,这个思想启迪仍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一方面,要坚决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人多力量大,柴多火焰高。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力量,在这些汇聚起来的智慧和力量面前,一切困难,一切考验,一切险境都显得那么渺小,那么微不足道了。任何怀疑人民群众或脱离人民群众去应对各种考验的做法终将逃脱不了失败的命运。另一方面,要坚持发动和组织人民群众,把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激发出来、利用起来,积极准备和应对考验。仅仅认识到人民群众巨大的智慧和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把这些智慧和力量激发出来、利用起来,让它们在战胜各种考验中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才有意义。革命战争年代,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被激发起来后,他们创造性地发明了游击战、地道战、地雷战等斗争形式,对于战胜敌人、壮大自己发挥了独特作用。和平建设时期,在同非典、禽流感、 特大雪灾、汶川地震、金融危机等重大挑战与考验的斗争中,千百万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人民军队及一切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汇聚起来的智慧和力量也得到了最好的证明。当然,邓小平应对考验的经验还启示我们,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战胜各种困难和考验,还要求在日常的工作中坚持群众路线,以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尺,想方设法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样,当考验来临时,人民群众才会自觉地与党和政府坚定地站在一起,同仇敌忾,共同迎接挑战与考验。

  三、理想信念是应对考验的强大精神支柱

  理想信念是精神动力,催人奋进,给人勇气和信心;理想信念具有凝聚作用,团结人民,汇聚力量。成功应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出现的种种考验,没有坚定不移、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是无法想象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关系着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是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旗帜和灵魂。

  在千难万险的困境中,邓小平总是高扬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这面精神旗帜。邓小平反复强调:"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 〔4 〕 (P110 )"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 〔4 〕 (P144 )在破解"文革"结束后的艰难困局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邓小平科学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认为没有毛泽东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毛泽东思想就没有中国共产党。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要始终以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评价,彰显了邓小平坚定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这一科学评价统一了全党的思想认识,高度凝聚了民心。在同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斗争中,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四项基本原则"的本质要求就是牢固树立坚定不移、矢志不渝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这与资产阶级自由化是根本对立、水火不容的。对"四项基本原则"毫不动摇的坚持,使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大厦始终坚如磐石。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发生的苏东剧变,是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遭遇到的一场空前危险的考验。一时间,社会主义"灭亡论"、"历史终结论"充斥西方世界,国内对社会主义的怀疑、质疑之声也不绝于耳,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跌入低谷。面对如此艰难的险境,邓小平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高度,坚定地指出:苏东剧变不是科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失败,而是暂时的复辟,是苏联模式的失败;一些国家的社会主义力量看起来遭到了削弱,但那里的人民经受了锻炼和考验,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苏东剧变后,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更加坚定了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心,它们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纷纷探索和开辟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逐渐走出了苏东剧变所造成的阴霾。

  邓小平战胜千难万险的成功实践深刻启迪我们:牢固树立坚定不移、矢志不渝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成功应对各种考验的强大精神支柱。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在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洗礼中,历经考验无以计数。社会主义事业之所以能够始终威武不屈、英勇无畏,"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就是因为我们始终怀揣矢志不渝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是我们英勇奋斗的动力源泉,是攻克千难万险的精神支柱。当下和今后,社会主义发展不可能没有崎岖,挑战和考验随时都可能出现,这要求我们必须坚定理想信念。一方面,应当坚信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遭遇到的各种考验和挫折都是暂时的,它们阻挡不了迈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坚定步伐。凡事都会有百折百变,不可能一帆风顺。人生的道路是这样,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亦如此。改革开放之前社会主义探索的初期,就曾遭遇"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的严重考验,但我们从未丧失坚定的理想和信念,反而把它们当成宝贵的精神财富,警示着、提醒着我们不再重蹈历史的覆辙。另一方面,在巨大的危险和考验面前,必须客观冷静全面地分析考验形成的社会历史动因,及时找到应对之策,坚定理想信念。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各种考验,总会蕴藏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总会有内因,又有外因,有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又有思想文化因素,找到了病因就能对症下药,为战胜考验树立信心,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此外,当下和今后最重要的就是要坚定"三个自信",就是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获取战胜考验的不竭动力和坚定信念。

  四、破立结合、开拓创新是应对考验的根本要求

  在应对各种考验中,我们总是要破除不符合时代潮流的习惯势力、错误观念和旧事物,建立起顺应历史发展规律的新思想、新观念和新事物,正所谓有破有立,开拓创新。没有"破",就不能摧毁顽固的、守旧的、不合时宜的旧事物。但只有"破"也没有出路,所以还必须能"立"起来。有了"立",才能有新思想、新观念,才能实现开拓创新。

  在同各种考验坚持不懈的斗争中,邓小平是坚持破立结合、开拓创新的伟大典范。在"文革"结束后"中国将往何处去"的十字路口,邓小平破的是严重束缚人们思想和行为的"两个凡是",立的是顺乎民心民意符合中国实际发展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破立结合、开拓创新,使我国果断地摒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老路、绝路,开拓出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阳光大道。在同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斗争中,邓小平破的是全盘否定社会主义进而使人们丧失信心走向资本主义邪路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立的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四项基本原则",使人们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道路上越走越宽阔。在遭受苏东剧变的空前考验中,邓小平破的是僵化凝固、窒息社会主义生机和活力的"苏联模式",立的是契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中国模式",开拓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邓小平破解社会主义发展体制困境的考验中,破立结合、开拓创新的特征更加突出,主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次破和立(1978年~1982年),破的是经济生活中完全排斥市场调节的旧观念,立的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新思想,为我国摆脱体制困境打开了一个思想缺口。第二次破和立(1983年~1987年),破的是社会主义对商品经济完全否定的旧观念,立的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性质的新思想,促使各个区域、各个领域的市场化改革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第三次破和立(1988年~1997年),破的是社会主义与计划经济等同性的僵化认识,立的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兼容性的崭新思想。通过"三破三立",邓小平最终开拓出了社会主义发展体制的新路径。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论文投稿1002080872 论文投稿1003158336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论文  
热点论文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1503-3935
微信号咨询:
18915033935
网站简介 核刊总览 普刊专栏 期刊验证 学术答疑 服务流程 写作指南 支付方式 信用说明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提供投稿辅导 论文投稿 投稿辅导 核心期刊检索 核心投稿辅导等服务,本站刊载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10031583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