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通过发挥道德评价的导向作用陶冶党员干部的道德情感 我们通常都说,有情有义,有了饱满的情感,才会有积极的热情,否则就是无情无义。作为党员干部,如果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及对同志有着浓厚的感情,就会自觉地维护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珍视同志间的情谊;如果缺乏道德情感,是非不分,爱憎不明,必然不能伸张正义,反抗邪恶,不能积极做出符合道德的行为。因此,增强党员干部的道德净化能力,不能仅仅强调道德认知,必须十分重视对积极道德情感的陶冶。在正确的道德导向引领下,使党员干部积极参与道德实践,使良性道德自我内化,并把这种道德作风付诸于社会实践中。 社会舆论是社会道德风尚的强大力量,它是在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长期熏陶和影响下形成的,具有广泛性、公正性和强制性的特点。在许多情况下,人们之所以这样做,而不那样做,并非都出于对法律的畏惧,有时是出于对社会舆论的畏惧。社会舆论对党员干部的道德行为有巨大的影响力和约束力。强大的社会舆论,会对思想道德败坏的党员干部形成千夫所指的压力。发挥道德舆论导向的引领作用,利用社会舆情法则对党员干部进行"道德法庭"审判,能够激起党员干部对恶行的憎恶和羞耻感,强化自身净化意识,引领社会道德正方向发展。 在道德活动中,对他人或自身的道德行为和品质做出是非、善恶的价值判断,能有效达到"扬善抑恶"的目的。道德操行要与相应的评价机制相结合,缺乏评价的道德规范不具备社会实践意义。通过党员干部的道德评价,发挥道德评价导向的引领作用,道德原则和规范才能内化为党员干部的道德行为。这对于党员干部的行为既是一种鼓舞力量,又是一种约束力量。它鼓励党员干部去从事应做的行为,限制党员干部不应做的行为,并逐步使道德规范内化为内心信念,使外在的道德律令变成内在的道德要求。利用社会舆论、传统习俗等形式的社会评价和内心信念的自我评价,对党员干部的道德行为进行审视和评判,并与政治觉悟和政治信念结合在一起,构成党员干部的内化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以及外化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品质。 利益是道德的基础,个人利益是道德的准绳。恩格斯说:"我们断定,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 〔3 〕 (P241) 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讲,发挥道德利益导向的引领作用,就是充分考虑并保障具有大公无私、崇尚奉献精神的党员干部在现实的政治、物质以及其他方面的实际利益。应广泛赞誉党员干部积极向上的道德行为及道德精神,以一定的荣誉激励,培养其道德情感,激励其道德行为,从而激涌更多的社会道德正能量,发挥道德社会影响力,引领社会道德风尚。 三、通过完善道德制约机制增强党员干部的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是履行道德义务过程克服各种障碍的精神力量,它总是指向高尚的目标,并动员自己全部品德力量来实现这一目标,其本性是对现已达到的道德水平不满足,它既肯定主体又要超越主体,不断地向上努力攀登,以实现应有的道德境界。只有具备了坚强的意志,才能排除各种干扰和障碍,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在威胁面前不怯懦,才不会改变正确的道德认识,泯灭良好的道德情感。凝结党员干部的道德意志,需要建设党员干部道德制约机制。强有力的他律才能促进更加自觉的自律,才能自觉地进行自我创新、自我完善、自我提高,才能不断前进。 首先是强化党内制约。邓小平指出:"党要受监督,党员要受监督",有监督,我们就谨慎些,"共产党谨小慎微不好,胆子太大了也不好。一怕党,二怕群众,三怕民主党派,总是好一些。谨慎总是好一些" 〔4 〕 (P271 )。刘少奇在回答"取得政权以后如何进行党的建设"的问题时,指出:"党外很多人担心:共产党没有当权是好的,当了权会不会腐化,这的确是个问题,我们自己也应该提出这个问题,列宁也提出过这个问题。执政的党,有的干部可能腐化下去……如果对腐化堕落的不处理,无产阶级的政党也可能变质,这是个严重的问题,革命等于白革。" 〔5 〕 (P726 )因此,只有党员干部受到监督和制约,才能保证纯洁性和战斗力,才能真正自我净化和自我提高。要严肃党风党纪,增强党员干部的自我控制能力,搞好自我制约。开好民主生活会,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搞好党员干部之间的互相制约。发挥纪检、监察部门的职能作用,搞好专门机构制约。"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1 〕 (P29 )。 其次是强化法制制约。道德要求必须依靠法律、制度强化。一个国家对领导干部的法律监督有力,相应的,对领导干部的道德监督也不会松懈;反之,一个国家对领导干部的法律监督无力,相应的,对领导干部的道德监督也会松懈 〔6 〕 (P175 )。国家司法机关严格依据法律对党员干部遵纪守法、廉洁奉公的情况进行监控,对党员干部的职务犯罪予以惩处,促使党员干部守法并内化为德行修养。同时,应加强道德立法。制定伦理法规和道德约则,构建良好的伦理制度防范体系,解决党员干部在伦理和道德上失序失范问题。伦理既有道德的自律要求,也有法的刚性的他律原则。制定伦理法是国际上的例行做法 〔7 〕 (P115 )。如美国的《政府道德法》,英国的《荣誉法典》《防腐化法》,日本的《日本国家公务员伦理法》等,一些国家已经形成了有关从政道德的法律体系。因此,推动党员干部道德净化,应该立法避免"道义谴责"的尴尬。只有通过法律制约,在实践中才能真正发挥道德的规范、约束和威慑作用。 再次是强化群众制约。1945年7月,毛泽东在黄炎培先生访问延安时,回答"人亡政息的历史周期率"时,提出"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会不松懈;只有人民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8 〕 (P205 )邓小平提出:"要有群众监督制度,让群众和党员监督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 〔9 〕 (P332 )。江泽民对党内监督问题提出:"拓宽监督渠道,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监督的作用" 〔10 〕 (P613 )。十八报告指出:"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1 〕 (P29 )。最广泛的人民群众监督始终是悬在党员干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道德之剑,促使其时刻内化制约,拒浊于外,敛德于心。 四、通过培育良好的道德习惯修炼党员干部的道德行为 增强党员干部的道德净化的能力,最终要在实践中自觉自为地提高道德水平、培养道德品质、完善道德人格,通过道德行为和道德实践活动来提升自我净化能力。因此,党员干部应积极修炼道德行为,坚持道德养成,以良好的道德习惯,在社会实践中体现良好的道德风范。
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道德习惯的形成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环节。没有一定的道德习惯,道德品质就无法形成。道德习惯进一步巩固和强化,转化成人们的内在需要,这是道德品质形成的标志。也就是说,完满人生的高尚心灵离不开清晰深刻的道德认知,道德认知尚需进一步转化为道德情感意志,升华为道德信念,落实为道德实践,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在个体行为整体中闪射出善的光芒。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弃恶从善的过程,是一个抑制自己不良心理、习性从而养成良好的心理、习性的过程。因而,党员干部要在工作生活实践中主动接受道德教化,能动参与实践,注重个人德性修养,塑造良好的道德人格品质。化性起伪,积习成德,积善成德;向雷锋、焦裕禄、孔繁森或其他道德典范学习并使之内化为自身德性,不断地超越自我,完善自己的道德人格,获得道德自由,实现个人和社会的统一,使自己从"自然人"向"道德人"转化。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