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由此可见,提高民族创新素质已成为当代的首要任务。创新是一种旨在提高全民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思想和行为。只有明白了这一点,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承担起创新的使命,才能把创新教育主阵地定位于课堂,才会有让创新教育落实到每节课的想法和具体行为。 随着细胞工程、酶工程、基因工程和克隆等众多生物学技术的进展,生物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正以其独有的魅力和巨大的冲击力影响着人类社会。将成为21世纪带头学科的生物学,也必将需要一大批生命科学的探索创造型人才。创新教育对广大生物教师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作为生物教师,应如何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是值得我们共同思考的问题。 1.更新教育观念 传统的课堂教学,师道尊严被简化为师者面孔的呆板,学者僵化的行为:正襟危坐,目不斜视;如果没有听懂或没跟上记笔记,也不允许私下交谈;提问需要举手,答完问题后得不到老师的允许不能就座……种种禁锢学生活动的做法越来越不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充分保证和发展学生主体活动的空间,既是学生生理,心理的需要,也是创新教育的基本要求。生物教师应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只有在创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才会采用创新方法,培养创新人才。教师要变传统"标准件"型教育观为创新型教育观;变"师道尊严"为师生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变应试教育观为素质教育观;变传授知识的教学观为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观。 例如,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讨论式学习、合作型学习、自学式学习。其中探究式学习应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此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可广泛采用,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有部分内容也可采用。其过程是:提出课题→设计→探究→结果→分析、评价。其特点是:以问题为中心,学生自主探索(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重在发现,学生具有最大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2.创新处理教材 对教材的创新处理就是指改革教材中落后于社会与时代发展的知识体系,建立使学生认识和把握未来发展的知识体系和活动体系。
例如,在处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部分教材时,通过对教材深挖细研,发现教材知识比较凌乱,知识点间缺乏过渡和衔接,并且先把结论提出来,学生学习兴趣不浓。针对这种情况,我打破教材原有顺序,按照认知规律,沿着遗传发展的轨迹,来处理这节课。即不是先把结论提出来,而是让学生当科学家自己发现。在写该节题目时可这样写:遗传的物质基础,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学生找到后再填上。针对知识不条理,本着有利于过程探索式教学方法,把有关载体、细胞核和细胞质遗传内容放在最后讲;遗传物质具备的条件放在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后通过观察归纳总结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得出。把整体设计好后,再突破每个知识点。改革实验教学,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设计性实验。有些实验可提前做,变验证为探索,例"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提到讲光合作用内容之前而不是讲完内容之后做。学生通过实验知道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并进而归纳总结出实验原理--不同种类的色素扩散速度不同造成的。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