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博物馆应势而生,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数字博物馆的出现,极大的延展了实体博物馆的功能,利用网络技术为公众提供数字化展示、教育和研究等服务,推动了科普资源共享。在文化资产信息传播方面,改变了实体博物馆传统的静态展示形式,获得了更多的艺术表现手段和文化创意可能,成为博物馆文化信息资源传播和展示的新模式。
近年来,围绕数字博物馆开展的理论研究正在逐步深入,如何提高博物馆数字资源的公众利用率,以更有效的表现形式传播知识、信息,使公众能以更直观和更方便的方法获取,是众多数字博物馆研究者所关注的问题。笔者认为,通过用户界面设计,提供合理的结构、丰富的内容、清晰的导航、易用的操作和搜索功能,优化用户与信息系统的交互,提高公众获取信息资源的效率,满足不同类型用户的需求,对更大地发挥数字博物馆的优势和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1数字博物馆用户界面的特征分析
1.1数字博物馆的概念
我国的数字博物馆建设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但到目前为止对于数字博物馆的定义尚未形成定论,出现了“数字博物馆”、“数字化博物馆”、“网络博物馆”、“虚拟博物馆”等概念。从其使用的关键技术来看,数字博物馆充分利用了数字图像技术、数据库技术实现了文化资源的海量数字信息的标准化存储、加工、维护;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多媒体技术、人机交互技术实现了全方位、多通道、沉浸式的数字化展陈;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了信息资源的智能化管理和远程共享,因此,可以把它定义为是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服务系统。
与数字图书馆相比,数字博物馆的藏品形式多样、种类繁杂,不仅包括文本、图像等,还有包括高清图片、视频、3D模型、动画等,在信息采集、数据存储、标准化建设等方面难度更大,而且在展示技术和平台建设上更为复杂。
在目前实际开发中主要有以下类型:偏重交互体验,运用二维互动、三维漫游等技术实现动态的信息展示;偏向多媒体风格,从界面风格、导航结构、交互设计等方面看,与一部多媒体作品的特征更加接近;集信息资讯和应用功能于一体,用户不仅可以进行信息浏览,还可以进行数据检索、虚拟体验等;以信息资讯为主,这类数字博物馆的用户界面设计与普通网站的界面设计基本一致。
1.2数字博物馆用户界面的特征
用户界面从狭义上理解,是指计算机系统中的人机界面,它不能简单地等同与“美工”,除界面的外观视觉效果外,设计师还需重视对用户的研究定位、情境任务分析、交互框架设计等。从系统架构、开发技术和实现功能来看,数字博物馆是一个利用信息技术共享和处理数据的互联网应用系统,其用户界面的设计也应遵循Web界面设计的原则,但从目前已有的数字博物馆分析,很难在Web网站和Web应用之间清楚界定,有的研究者认为“目前还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数字博物馆,现有的博物馆网站是其雏形”;也有研究者称目前的数字博物馆是“执行Web标准的具有应用价值和娱乐功能的科普网站”。
本文认为,目前国内大多数的数字博物馆建设还仅停留在浏览、娱乐应用的层面,并没有真正发挥其“信息利用”的功能。数字博物馆其核心价值应当是满足不同类型用户对海量信息资源的处理和应用的需求。数字博物馆的用户界面则是公众与这个信息系统交互的桥梁,完善的信息架构、良好的交互应用、独特的界面风格能带给用户美好的体验,是吸引公众注意力和满足公众需求的重要因素。
2数字博物馆信息检索的交互设计
交互设计(InteractionDesign)是在20世纪80年代由IDEO的一位创始人比尔·莫格里奇提出的,交互设计关注的是产品行为如何满足用户的目标和需求,创造良好的用户体验,提高用户的效率。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