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拉康的镜像阶段是对人的心理发展过程的认识,同样也是对人的自我意识生成过程的分析。本文采用拉康的镜像阶段学说解析了《蝴蝶梦》当中女主人公“我”的心理成长和自我构建过程。“我”经历了从自我意识模糊、建立虚幻的镜像与理想自我、虚幻镜像破灭到最终完成自我构建,这也恰好符合镜像阶段的整个过程。
【关键词】雅克·拉康;镜像阶段;自我构建
一、引论
镜像阶段是由法国思想家、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提出的,拉康认为,6—18个月大的孩子在镜子前面,刚开始会把镜中的孩子指认为另外一个孩子,这时孩子还无法辨识自己的镜中像。后来,随着长大,孩子能够辨认出自己镜中的形象。在拉康看来,镜前的孩子在此过程中,包含了双重的错误识别:当他把自己镜中像指认为另一个孩子的时候,是将“自我”指认成“他人”;而当将镜中像认作自己时,他又将光影的幻象当成了真实——混淆了真实与虚构,并由此对自己的镜像开始了终生的迷恋。
形成“镜像阶段”的前提,是匮乏的出现、对匮乏的想象性否认和欲望的产生。人类有一个漫长的婴幼儿期,在此期间孩子无法自主身体,不能整体感知和把握自己的身体,与外界发生联系唯一的途径是视觉。镜像阶段是婴儿成长的关键时期与重要转折,这是每个人自我认同初步形成的时期,其重要性在于揭示了自我就是他者,是一个想象的、期望的、异化的、扭曲的与被误认了的对象。当婴儿在镜像中看到自己是一个完整的躯体,并且镜像会随着自己动作而变化时,他会完全淹没在欢欣兴奋的情感中,于是婴儿对这个镜像产生了自恋的认同,这是每个人的自我初步形成的时刻。
但是婴儿是在一种想象的层面上认同了自身的影像,婴儿是在“不是他”的地方见到了自己,他会把镜像内化成一个理想的自我,并且被镜像给铐住与俘虏住;完整的倒影与婴儿在此之前支离破碎、不协调的知觉印象,形成了极尖锐的对照,婴儿的狂喜是一种辉煌却又基于幻影的自恋经验,同时产生了一种误认的过程,误认一个理想化的自我,这时候自我也被异化成另一种客体而存在。镜像阶段是一个从破碎到想象的认同过程,婴儿透过肢体的动作与镜像的辨认,而将自我形象从不完整的印象延伸成全形的幻觉,仍然实际缺乏独立能动性的婴儿,在想象上提前展现自己对于躯体的驾驭。婴儿是靠着那外于自身的他者才到认识到自己的存在,这种过程实质上包含了期待与错觉,当“我是完整的”此镜像幻觉成立的同时,也是“我是分裂的”这个事实被揭露的时刻;镜像认同的吊诡即在于“自我就是他者”,婴孩将自我认同为一个对象或异己,这个过程是建立在一个错误认知的基础上。
二、《蝴蝶梦》中的镜像阶段
《蝴蝶梦》是英国女作家达芙妮·杜穆里埃的代表作,讲述了女主人公“我”在曼德丽庄园的故事。小说中“我”本是一名普通的年轻侍女,却和年长英国贵族麦克西姆·德温特相爱并嫁入了曼德丽庄园。已故的前德温特夫人——丽贝卡是一个十分美丽又才能出众的女子,相比之下一无是处的“我”在曼德丽经历了一段从自我否定到自我成长的故事。
在嫁入曼德丽庄园之前,“我”本来是一个侍女,出身卑微父母双亡。虽然过着单调乏味的日子但却鲜有抱怨。在蒙特卡洛遇见麦克西姆之后,“我”开始对自己低微的身份和朴素简陋的衣着打扮有了不自信;和麦克西姆结婚后,我第一次来到了曼德丽庄园,这里的奢华和“我”破旧的衣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我”了解到的一切关于丽贝卡的信息,都使我倍感自卑。嫁入曼德丽之前的“我”如同处于前镜像阶段的婴儿,由于匮乏导致自我意识的概念十分模糊。
婚后的“我”便是进入镜像阶段的婴儿,迫切需要找到自我认同,但在这个过程中却误将虚幻的镜像当作“理想自我”并盲目追寻。在树立自我镜像的过程中,丽贝卡对“我”的影响十分巨大。“我”从丹弗斯太太和弗兰克口中得知,丽贝卡是一个身段优美,相貌出众的女子,而且还具备出众的社交能力,她在曼陀丽庄园举办过许多非常成功的舞会,并将庄园管理的井井有条。不仅如此,丽贝卡还善于骑马,她时常驾船出海,还会插花、制作船模。这无疑给形貌平平一无是处并急于树立自我的“我”提供了一个理想自我的形象模板,即丽贝卡成为了“我”看到的镜像和“理想自我”的目标,因此“我”开始有意无意的模仿丽贝卡并想要与其比肩。比如“我”效仿丽贝卡想要参与庄园的管理,承办舞会,并在舞会上打扮的和曾经的丽贝卡一模一样。通过这种方式,“我”迫不及待想要得到麦克西姆及曼德丽其他人的认可。但事与愿违,这种行为引起了麦克西姆巨大的反感,“我”第一次自我建立的尝试宣告失败。在一次事故中,丽贝卡的尸体被意外发现,麦克西姆向“我”坦诚他谋杀了丽贝卡,而“我”也开始真正了解了丽贝卡的为人。尽管美丽大方能力出众,但丽贝卡并不是看起来那样完美无瑕,隐藏在美丽外表之下的她还有着不为人知的一面。从麦克西姆的口中,我们知道他和丽贝卡的婚姻只是一场交易,丽贝卡虚荣贪婪工于心计,并且和许多男性都保持不正当的关系。这使得麦克西姆忍无可忍最终杀掉了她。丽贝卡真实形象的揭露终于使“我”认识到一直以来心目中的完美镜像是虚幻的,这个“理想自我”形象的崩塌使“我”第二次开始尝试建立自我。
丽贝卡尸体的发现使麦克西姆和整个曼德丽庄园都陷入了巨大的危机,人们纷纷开始质疑丽贝卡的死因,而丽贝卡的表哥也在此时指控麦克西姆谋杀了丽贝卡。而“我”的性格却在这个时候发生了悄然转变。初入曼德丽庄园时,“我”还如同一个怯生生的女学生,对丹弗斯太太的责难不敢还口,也没有能力参与曼德丽庄园的管理,面对麦克西姆也总是处于没有话语权的从属地位,更不必说作为德温特夫人树立起公众形象。而此时,面对四起的流言,“我”完成了从破碎模糊的自我到自我身份确立的转变。一方面,“我”从没有话语权的妻子转变成为了能独当一面的德温特夫人,不仅安慰麦克西姆,并出谋划策帮助他渡过难关。另一方面,面对丹弗斯太太“我”开始勇敢还击,从她的手中逐渐夺回庄园事务的管理权,并以曼德丽庄园德温特夫人的形象勇敢面对公众。此时的“我”已然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完成的镜像阶段的自我认知和构建。
三、结论
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不仅揭示了婴儿成长中的自我认知与自我构建的一个过程,同时也能从心理分析学的角度解释了人的自我意识的生成过程。从模糊、懵懂、误认到最后的自我建构,每一步都在向前发展。作为女性哥特代表的《蝴蝶梦》不只讲述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当中女主人公自我构建的过程就如同一个幼小的婴儿在经历镜像阶段,不断的摸索探寻,这种成长和对自我价值的追寻与在激发了当代女性寻求精神独立方面具有深刻意义。
【参考文献】
[1]Lacan,Jacques.Ecrits:ASelection.Trans.AlanSheridan[M].NewYork:NortonCo,1977.
[2]达芙妮·杜穆里埃.蝴蝶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2.
[3]方汉文.后现代主义文化心理:拉康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4]黄汉平.拉康与弗洛伊德主义[J].外国文学研究,2003,01:16-20.
[5]黄汉平.拉康的主体理论与欲望学说[J].文学评论,2010,03:194-199.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