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社会不良现象如同并发症一般在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扎根蔓延,道德和法制的问题也一度被舆论推到风口浪尖。在谴责和期盼下,到底怎样的生存环境是与现存的社会发展相匹配,成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道德;冷漠化;社会现象
社会现象的好坏一直是人们用来评价社会进步与否的一个因素。在当下社会,由于各种不良现象的迸发,例如“社会冷漠化”现象的出现,让人们不断涌现大量的负面情绪。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是当下有待探讨的话题。
如果说,在1954年我国第一部《宪法》颁布后直到2016年这62年间已通过各个领导人的修改完善达到日常生活的基本标准,那么道德这样一个没有具体原则和法律规定的思想准绳,则成了矛盾的主要方面。
德国法哲学教授诺博托.霍尔斯特认为道德的概念是很宽泛的,并没有一个特定的说辞来阐释它的真正涵义。的确,如果道德是能用一个概念来解释和规定,那么它本质已经和法律无甚区别。道德是游离在法律之外的,它不受法律的掌控,但是却受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好比当下的一个社会现象,如果是法律无法管辖的范围,那么主流价值观弘扬的道德标准则成了对这一社会现象最佳的解决办法。
在西方哲学里,从苏格拉底开始道德就成了哲学家们讨论的话题。“道德教育的价值使命就是为了美好生活,即教育以美好生活的价值作为终极的基础性的价值取向”,这样,就把社会生活和道德教育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会提到“冷漠化”这个词,似乎“冷漠化”与社会发展是亦步亦趋的。那么,什么是“社会冷漠化”,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现象呢?
在中国哲学的几千年发展里,“道德”也是个亘古不变的话题。而在现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也是对道德的秉持和传承。“所谓道德生活,指的是人们在实际的社会交往过程中发生的以心理感受与体验为特征的精神生活”,因此,道德则成了人们精神向往的标杆。而“社会冷漠化”则是道德缺失的表现。很多人狭义的认为做坏事或者有悖伦理才是道德缺失,然而当遇到不公正现象时,表现出的冷漠和事不关己也是道德缺失的表现。我们从小就听过一个俗语“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以及很多的成语类似:助人为乐、与人为善、仗义疏财等等,这些都是道德的教化。但是“社会冷漠化”现象的出现,就是告诉人们什么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什么是“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这是一个病态的思维,如果每个人都表现的“冷漠化”,那么所谓的道德不过是架空的准绳,法律也不过是虚设的规范。
因此,“社会冷漠化”就是一种道德精神的不完整。“一些人社会责任感不够到位,缺乏一个公民应有的责任担当;一些人缺乏他人意识和公德意识,一事当前以自我为中心”,这应该就是“社会冷漠化”现象的最佳解释了。
造成社会冷漠化现象的原因很多。不光是社会进步发展带来的精神缺失,还有自己的教育环境等等。
首先,社会发展是一个好的现象,它让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国力日益强盛。但是如果在发展经济政治的同时,忽视了文化的熏陶和道德的弘扬,那么金钱和实力培养出来的不过是一个个“冷漠的资本家”。而五千年中华文化培养的应该是热血且有担当的华夏子民。
其次,教育在道德方面的缺失也是“社会冷漠化”现象的成因。现如今,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孩子的成绩有多好、懂的知识多丰富、为了拿第一名该多么努力等等,却在最基本的道德培养上不下工夫。这就造成了大批的“高智商低情商”人群的出现。
再者,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导致人们被动冷漠。有些人的热心肠换来不好的结果,导致人们不敢去“管闲事”,不敢去伸张正义。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社会冷漠化”的现象。
最近备受争议的“北大学生弑母”案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一个人连自己的母亲都能狠下心去杀害,并且还进行了周密的布置和后续安排,可见教育体制下他学到的仅仅是科学知识而没有道德知识。他的心已经冷漠到了一定的程度,才会不计后果的将母亲杀害。还有一直备受关注的“碰瓷”问题。最开始是一个路人扶起了摔倒的老人被讹诈,导致很多人在路上遇到需要帮忙的人时不愿意伸出援手,生怕被讹诈。演变到后来的“小悦悦事件”,小孩子躺在地上被车轧却没有人报警和帮忙。这不仅是“社会冷漠化”现象的典型事例,更是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带来的负面影响。
我们经常能在网上看到一个人发生了什么不幸的事情时,大家不是报以同情和鼓励反而是大肆地攻击。有人说,这是网络暴民的时代,不管是多么微乎其微的事,在网上都会被刻意放大歪曲,再被一大群人不明所以地攻击。正如之前人们讨论过的,女生如果在晚上遭遇性侵犯该怎么办,有些人也说这是女生自找的。这些言论看起来偏激片面,但是它也代表了这个社会中的一部分人的确是抱着这样冷漠的心态去看待别人的不幸。
这让我们不得不把这一坏现象同“社会冷漠化”联系在一起。是什么造成了人们对于别人的不幸抱着冷漠且嘲讽的态度呢?我们归咎体制归咎社会,其实最根本的是道德的缺失,良知的泯灭。
“社会冷漠化”现象并不是一个小范围的不良现象,而是在大幅度的扩张。上文提到了成因,那么根据这几个主要的原因来提供解决方案也是毋庸置疑。
首先,从社会政治出发我们应当不断加强法律的监控,完善法律制度对于造成恶劣行径人的惩罚力度。这样,有些人才能因为忌惮法律的制裁而不去给社会造成坏的影响。从根本上去解决这些坏现象才是逐步改善“社会冷漠化”现象的首要条件。
其次,在教育上我们应当加强道德的普及,让孩子从小就培养“真善美”的优秀品德。不光是学校要注重德行教育,家庭教育也要以道德的培养作为根本。不光是孩子要从小教育,作为成人一样不能丢弃对于道德品质的追求。
最后,对于社会的不良现象,我们应当抱着惩前毖后的心态去面对。不应当去害怕和跟坏现象示弱,而是要站起来去反抗这样的不良现象。“因此当今社会,我们需要更多的是具有人格魅力的人,需要更多具有自己的灵魂或遵守美德的人”,这些人来引领大众不要用冷漠的心态消极的面对社会的阴暗面。
对于“社会冷漠化”现象一直众说纷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每个被冷漠和冷漠的人也都有自己的难言之隐。可是,泱泱大国亿万子民,如果冷漠的对待彼此,那么这个社会将变的毫无人情味可言。然而当下的局面的确是向着这样一个不堪的方向发展。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要做的应当是积极面对所有的现状,不论好坏都不能选择逃避。“社会冷漠化”与其说是一个不良现象,不如说它是人们消极面对这些不公正现状的一种方式。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解决这种不公正,而不是用一种更消极的态度去迎合它。
我国是一个正在崛起中的国家,它不光需要强大的军事和政治实力,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实力。所以,“我们一定要形成与中国发展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而道德实力就是文化软实力中的重要基础部分”,由此可见道德培养的重要性,以及对于解决“社会冷漠化”现象的必要性。道德不是一日练成,冷漠也不是一日造成,只要每个人都秉持内心的道德,那么“社会冷漠化”问题将不攻自破。
【参考文献】
[1]金生竑.德行与教化[M].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340.
[2]钱广荣.中国道德国情论纲[M].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102.
[3]葛晨虹.“道德冷漠”及道德问题思考[J].江苏:苏州大学学报,2012:31.
[4]朱蕴丽.试论当前社会道德失落的原因以及应对策略[J].江西: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11:74.
[5]葛晨虹.社会道德问题与道德实力重建[J].甘肃:西北师大学报,2012:19.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