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高原一株柳》(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是作家陈忠实先生写的一篇美文。这篇课文词句华丽,语言流畅,气势磅礴,恰当的比较、合理的想象使作者笔下的事物特征更具感染力和震撼力。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去品味、触摸作者受到震撼的心灵,进而去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力,去感悟不抱怨命运、以顽强毅力和韧劲与艰难环境作斗争的人生哲理,进而从柳树身上学到身处逆境而不屈的奋斗精神。由于文章较长,很多老师在执教这篇课文时,都是按图索骥般梳理一下,教师的语言单调、枯燥、平淡,宛如白开水,与文章语言的丰厚与优美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的课就缺失了浓浓的语文味,学生的心灵何以受到震撼。
最近,一位青年教师执教的《青海高原一株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堂教学中,教师充满魅力的课堂语言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使学生受到了强烈感染和震撼--
A.教师激情描述:残酷的高原风雪和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如果没有体验过,肯定想象不到它有多可怕。你们听--(播放录音)狂风呼啸,雷电交加,大雪纷飞,你仿佛看到这株柳树正在经受着怎样的折磨--但它害怕了吗?
B.柳树经受这样的摧残难道仅仅是一次吗?柳树畏怯了吗?课文中的四个"又"字让我们感受到它的坚持、它的执著。我们甚至可以想象,也许很多时候在它被折磨得死去活来,觉得自己快撑不下去的时候,它会这样鼓励自己--
C.面对一场场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它挺过来了,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历经了一场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它挺过来了,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经受了一次又一次摧残,它挺过来了,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感受柳树的顽强精神、产生强烈的敬畏之情是本小节教学的情感目标。A环节中音乐伴随着教师的激情描述,把学生带入了"高原风雪"和"雷轰电击"的恶劣环境中,感受着柳树经受的折磨和它的顽强。B环节中"也许很多时候在它被折磨得死去活来,觉得自己快撑不下去的时候,它会这样鼓励自己--"给学生创设了抒发"我要坚强"这一情感的最佳情境。C环节中三句排比句以排山倒海般的气势,奠定了柳树在学生心目中坚强的形象,更在学生心中播下了坚韧不拔的种子。
再看教师在总结课文时的一段话:这就是一棵树带给我们的精神盛宴。这就是柳树用顽强创造的生命奇迹。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中成就了一片绿阴。(完成板画)同学们,你们已经读懂了一棵树,读懂了一种精神。其实,它只是一棵树,是作者敏锐的观察、丰富的想象、细腻的情感和生动的描写赋予了它更为丰厚的意义和内涵,老师不仅希望你们承袭这株柳树的精神,更希望你们拥有一颗敏感的心!
教师的结语,把教学推向了高潮,学生的心灵再一次受到深深的震撼。语文教学的人文味在教师充满魅力的教学语言中得到升华。
4"语文味"不能忽略对语言形式的把握
我们现在的许多语文课,往往只强调文章的内容,忽略了文章的形式,而"语文味"常常是在探究"怎么写"的过程中散发出来的。教学中,对语言形式的恰当把握是"语文味"的"浓化剂"。
一位老师在执教《青海高原一株柳》时,出示了两句话进行比较:
这是一株柳,一株在平原在水边极其平常的柳树。
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屹立在青海高原上。
教师提问:同样是柳,为什么有平常和神奇的区别呢?读读这两句话,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很快发现它们生长的地方不同,而且在句式上也不同,第二句话把地点"青海高原"放到句子的最后面。
教师再问:如果把"它屹立在青海高原上"放到句子中间,这句话该怎么说?你觉得"它屹立在青海高原上"放在句子中间好呢,还是放在句尾好?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和讨论,觉得放在句尾好,这样能突出柳树生长的环境恶劣,这也正是它的神奇之处。
教师继续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作者写青海高原的柳,为什么又要写到家乡灞河的柳呢?可不可以先写家乡灞河的柳,再写青海高原的柳呢?这些问题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在交流中感悟到比较和反衬的写作方法对突出事物形象的作用。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