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匆匆那年》以陈寻的回忆和讲述将影片划分为两个叙事时空,一个是他与90后女孩七七所在的现实时空,另一个则是他与方茴等人共同度过的青春时光。陈寻与方茴的青春爱情时光,主要由高中时期、大学时期两部分组成。张一白以拼贴的方式将陈寻、方茴、赵烨、乔燃、林嘉茉五个好朋友的青春时光展现在观众面前。高中时期,陈寻初见方茴时的“琼瑶电视剧”一般的场景,十分贴近九夜茴小说原著中对方茴的描写,近乎音乐录影带形式的场景画面,将青春时期荷尔蒙泛滥的陈寻对方茴的迷恋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此后陈寻对方茴的追求,旱冰场的斗殴,路边摊上的暧昧和表白,再到二人大学时期在校园内活动的场景……张一白主要将有特色的、有记忆点的场景环境展现出来,极力凸显这些场景代表的回忆的特殊之处。甚至陈寻背叛方茴以后,与沈晓棠二人在校外租房子时,彼此依偎着走在路灯下的场景也能激发起观众的回忆。 对于影片《匆匆那年》的拼贴式回忆方式,对于观众的观影体验来说过分直接,几乎每一个场景都能让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有所共鸣,但是这种回忆方式的直接,也让观众的情感共鸣得以持续。陈寻的“后青春”情结也正是80后观众的情结,他的回忆也是与观众的共同回忆,他曾经以为的美好爱情其实是青春有悔,充满遗憾和不完美,他从回忆中无法汲取更多的力量和希望,因为这种回忆的行为本身就是企图逃离现实的幻想。就像影片结尾处,在法国巴黎桥上回眸一笑的方茴,正是对于往事随风无须再提的淡然心境的最好诠释。 三、视听语言构建怀旧空间 专注于青春爱情片的导演张一白深谙此类电影的拍摄技巧,再催人泪下的故事也需要一个符合时代背景、剧情特征的视听空间的配合,一首歌或一个具有记忆点的场景画面都能够成为观众记住这部电影的关键,而一部能够让人记住的电影也就是一部成功的电影。电视剧《将爱情进行到底》的主题曲《遥望》和插曲《等你爱我》《谁》,都在剧情发展的关键时刻飘荡出舒缓的旋律,在营造气氛的同时也代替主人公表达了内心的情绪和情感,无论是杨铮等人在校园操场上的狂奔,还是雨森在雨中苦苦等待文慧的撕心裂肺的场景,都在一段段熟悉的旋律反复加深记忆的过程中,成为观众记住这部电影的关键点。张一白的处女作电影《开往春天的地铁》也有着同名主题曲相呼应,建斌和小慧七年之痒的婚姻,在地铁行驶的过程中忽明忽暗的光线变化,以及《开往春天的地铁》的空灵歌声、旋律的呼应之下,从画面到声音都给予观众情绪的渲染和情感的刺激,让观众与影片主角有着同呼吸共命运的共鸣感。 在影片《匆匆那年》里,导演张一白继续运用自己擅长的MV式视听环境的构建,通过声音和画面共同构建起观众记忆深处的怀旧空间。熟悉的音乐和旋律,配上没有独白和对话的镜头画面,很容易营造出一种蕴藏在歌曲中的情绪和氛围。影片《匆匆那年》尤其通过特定的历史事件与具有时代感的音乐相结合,让视听语言构建的怀旧空间变得更加丰富立体。流行歌曲《鸭子》《当》《对面的女孩看过来》《信仰》等,这些当年红遍大江南北的歌曲撑起了整整一个时代的时间框架,跨越年代的歌曲梳理了人们的情感线索,串联起了整整一代人的共同记忆,而伴随着这些熟悉的旋律,导演张一白尽其所能地配上更丰富的画面,以勾连起观众更深层次的记忆。新中国成立50周年大庆、迎接新世纪、北京申奥成功等历史事件的背景式插入,将影片的怀旧韵味上升到了另一个具有集体共同记忆和情怀的层次,将陈寻等人的青春时光点缀得非比寻常,也表现了80后这一代人从出生到上学再到工作,丰富的时代发展和历史背景让他们的成长之路与众不同,每一步的成长都伴随着剧烈的时代发展之强音。 导演张一白很清楚自己的强项在哪里,虽然影片《匆匆那年》中对于怀旧空间的视听语言的构建备受争议,影评人和观众都觉得有时候难免令人尴尬,略显牵强,但是所谓“怀旧”这一行为本身就有着很强烈的刻意性和主观性,其本身就是人们主动建构的一个过程。也因此,张一白懂得,这些红透大江南北的、耳熟能详的音乐,其自身已经超越了音乐艺术本身的本质属性,早就成为一种文化符号雕刻在人们的记忆深处,它已经不仅是陶冶人类情操、抒发感情的方式,在传播的过程中,这些旋律已经被赋予了文化属性,具有文化传播的重要功能,体现着那个阶段的人们审美倾向的同时,也以小见大地变相地反映了整个时代。碎片化的叙事结构、特征化的视听空间的构建,对于“后青春”的回忆是十分贴切的,但多少又失去了一些艺术的美感,张一白的《匆匆那年》代表了国产青春怀旧电影的一种尝试,影片最终斩获5.88亿元人民币的票房成绩也证明了这种艺术表达方式的市场可行性,相信在未来的类型片探索过程中会有更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申明英,陈刚.新生代导演在青春电影中对集体记忆的建构[J].青年记者,2015(30). [2] 孙晖.从《匆匆那年》看校园怀旧青春片的类型策略[J].当代电影,2015(02). [3] 金丹元.对当下国产青春片“怀旧”叙述的反思[J].文艺研究,2015(10). [4] 冯运生.《匆匆那年》网络剧与电影的比较分析[J].电影文学,2015(06). [5] 刘晓萌.网络文学改编成影视剧所带来的影响及成功原因——以《匆匆那年》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15(14).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